卷十一 狂瀾 第一十六章 淮山棧道(第2/4頁)

林縛的信裏沒有深入談什麽細節,只是將西線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點出來。

王相將信折好,周彬拿過來放到燭火上燒成灰燼,不留一點痕跡。

王相嘆道:“都在猜測崇國公此時應謀攻伐江西之事,沒想到崇國公深謀遠慮到這種地步……”

“我家主公倒是常說‘人無遠謀,必有近憂’。”周彬笑道:“王大人也應該有所遠謀啊!”

“我手無縛雞之力,麾下無能戰之兵,唯有的作用,大概是在羅帥面前說幾句話。”王相苦笑道:“倘若崇國公率大軍進抵隨州城下,我自然會識時務勸羅帥求一富貴公。但是這時,淮東兵馬駐在廬州,與隨州相隔數百裏之淮山深嶺,嶽冷秋率兵渡江北上據宜城,恐將據宜城沿淮山南麓西進,與陳韓三爭蘄春、黃梅……說起這個,我倒是疑惑了,崇國公為何要將宜城讓給池州?”

淮東自取宜城,沿淮山南麓西進,只要使陳韓三不能在蘄春立足,就能與隨州接壤,那時才有收附長樂軍的條件。而淮東棄宜城不取,將宜城並給池州,偏偏這時周彬又來說降,當然叫王相疑惑。

“羅帥若能降,富貴可保。”周彬說道:“但說實話,樞密院對羅帥也是觀察多時,但最終只覺得唯王大人可托信義……”

“請周爺詳告。”王相說道。

一方面,嶽冷秋據池州,僅有秋浦河西岸兩縣,沿南岸西進的通道確實過於狹窄,而淮東陳重兵在徐泗,南線就不宜分兩路對奢家用兵。另一方面,池州離江寧太近,可以說是腹腋要害,想要叫嶽冷秋放棄池州,也只能將北岸宜城往西的地域讓給嶽冷秋去爭。

陳韓三在淮山之中的動靜以及率殘部有往南轉移的跡象,淮東也早就有所警惕。且不管嶽冷秋與陳韓三、奢家爭鄂東地區的勝負,最終最有可能跟隨州接壤的勢力,也只有荊湖、南陽、池州及淮西四家。相比較之下,從廬州經淮山深嶺與隨州相接的山間小徑過於險辟、曲折,反而不能管接壤了。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淮東並沒有直接收附長樂軍的可能,所以,以朝廷的名義,直接招安羅獻成,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跟宋氏之於閩東一樣,林縛這次叫周彬潛來隨州直接拉攏王相,實際是要為將來先在淮漢腹地下一手暗棋。

“陳韓三借兵糧一事,王大人與羅帥、鐘嶸意見相左,多有爭執,聽說羅帥近來對王大人也不再言聽計用。甚至鐘嶸以刀兵威脅王大人,羅帥也僅僅是輕聲呵斥。陳韓三借兵糧一事,王大人不能挽回,我想鐘嶸以後也會拿此事奚落王大人,王大人借機離開隨州,去守偏隅一地,應不是什麽難事!”周彬說道。

王相留在隨州,留在羅獻成的身邊,始終只是羅獻成的附庸。早年羅獻成勢力未成,頗能聽從王相的意見,近年來,羅獻成意在享受,對王相也是越來越不耐煩。將來燕兵襲來,王相即使苦心勸羅獻成死守,所起的作用也會十分有限。

與其留在隨州越來越給邊緣化,不如自我發配,離開隨州,獨守一地。將來淮東大軍到來,王相能率守地歸附,隨州就立時出現一個大缺口,有如泉州之於閩東,收復隨州也就會變得輕松許多。

倘若燕兵先至,羅獻成率長樂軍沒骨氣的投降過去,隨州還能有一角之地堅守,就如同當初津海一樣,牽制敵軍能為淮東兵馬調動爭取更多的時間。

“我該去何地?”王相問道。

“柴山!”周彬說道。

隨州八縣,柴山位於淮山最深處,原隸禮山縣。設柴山巡檢司,還是在淮泗亂事興起前夕,才新置柴山縣。柴山北與信陽羅山相接,東與廬州故埠相鄰。其間山高谷深,與羅山、故埠僅有狹窄、曲折的澗道相接,大股兵馬無法通過,僅盜寇、山民、藥戶或私梟常走。

桐柏山與淮山之間的主要通道,主要集中在禮山與羅山之間,位於淮山西麓的禮山縣是隨州東北面的屏障,位於淮山腹心之間的柴山則成為長樂軍所控制的邊緣地區。要不是戰事使得大量的民眾逃入淮山之中生存,羅獻成都懶得派兵去控制柴山。

王相借陳韓三借兵糧一事弄翻,自貶求去獨守柴山,不會引起羅獻成及長樂軍其他將領的警覺。

王相雖然治政不領兵,但在長樂軍的聲望甚高,必然也能拉攏一些不得志而志向相投的中下層將領同去柴山,只能善經營之,便能成為可以倚重的兵馬。

雖說柴山與廬州故埠之間沒有寬敞的大道相接,大股兵力無法運動,但百十人穿山越嶺,十天半個月也能走上一個來回。能有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王相便能將柴山經營成淮東西窺隨州的一個軍事據點。

更為重要的是,林縛希望王相能幫助淮東,在柴山與故埠之間,開辟一條橫貫淮山的出兵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