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權傾 第一百四十一章 北風(第2/3頁)

董原更是剛巧在余心源抵達壽州城之前趕去渦陽巡軍,余心源要趕去渦陽見董原,卻給丁知儒纏在壽州脫不開身。雖說能見到劉庭州跟楚王元翰成,但董原不露面,什麽事情都談不成,大前天夜裏又傳來太後還朝的消息,便是劉庭州,楚王元翰成的態度也模糊起來。

一直挨到孫敬軒、陳華文來壽州,北面才傳來消息說董原已歸硤石山大營。

※※※※※※※※※※※※※※※※

北風蕭蕭,董原以軍務纏身為由,請余心源、陳華文到峽石山大營相見。

硤石山位於淮河之濱,南北山夾河而立,是淮河最險處。硤石山上遊位子是中遊最佳的渡淮點,下方又是淝水入淮口——壽州形勢,倒有近半落在硤石山上。董原整治壽州守淮防務,大半精力也用在硤石山大營上。

丁知儒陪同余心源、孫敬軒乘車而行。不過陳華文習慣軍旅生涯,寒風凜冽也是乘馬而行。

遠眺硤石山大營,軍塞森嚴,旌旗獵獵。從壽州城往北,一直到淮河南岸,沿路二三十裏多為屯田,經董原一年經營,也初成規模。天寒地色發白,但舉目四野,麥苗青青,風吹不折……

余心源心裏黯然,董原此意,許是在孫敬軒、陳華文面前展示討價還價的本錢。

嶽冷秋在池州都向江寧遞請罪折子了,余心源的心差不多就徹底冷了下來,只是仍有一些不甘心跟僥幸,這時候更是冷得僵硬……

荊湖、湘潭那邊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嶽冷秋、董原都在跟淮東討價還價,永興帝空有大義名份,但在太後還朝之後,討價還價的本錢就差不多丟失幹凈了。

陳華文什麽人物,孫敬軒什麽人物?一個不過是舉子而興的軍將,還是董原的舊部,一個是幫會出身,早年還獲罪流徒崇州,就因為他們代表淮東而來,董原給他們所準備的車駕,竟然跟他這個都察院左都禦史一般無二……

相比較余心源空手而來,孫敬軒、陳華文身後是數十船滿載運往淮西的糧秣。

江寧那邊一時沒法將稅賦收上來,但淮西軍養一日不能斷,在孫敬軒、陳華文過來之前,梁太後的旨意就傳出來,淮西兵馬明年春季的糧秣,暫時由淮東墊支。但很顯然,要是孫敬軒、陳華文過來談得不愉快,那數十船糧秣隨時會停在東陽府境內。

什麽是籌碼?這才是籌碼!

※※※※※※※※※※※※※※※※

在孫敬軒、陳華文、余心源、丁知儒之前,劉庭州與楚王元翰成先一步進入硤山大營跟董原相見。

董原的大帳頗為簡陋,椅桌都未上漆,刨平,露出粗獷的原木年輪,火爐熊熊而燃,閃耀著紅熱的火光。劉庭州、元翰成臉容肅穆而坐,巡營歸來的董原推門進來,解下戰袍,湊到火爐前,朝站起來的楚王、劉庭州施禮:“叫王爺、劉大人久候了……”

“不忙……”元翰成叫董原坐下來議事,說道:“余大人跟淮東的人都在來大營的路上,董大人心裏到底怎麽想?”

“王爺跟劉大人,心裏又是怎麽想?”董原不動聲色的將皮球踢還給元翰成跟劉庭州。

劉庭州輕嘆一聲,說道:“形勢如此,江淮亂不得,不然只會給燕虜所趁……”

江寧從失陷而收復,就短短七八天的時間,淮西都反應不及,在河淮之間的燕虜兵馬更來不及反應。但要是江淮陷入長期的分裂,燕虜就絕不可能來不及反應。

淮西殘破,短短一年時間裏根本無法得到徹底的恢復,要得不到江寧的糧秣支持,淮西根本不可能獨擋燕虜大軍!如今淮東將太後請出來,請皇上還朝,有大義名份在,劉庭州即使忠於帝室,也知道眼前的情勢由不得他們做更多的選擇。再說劉庭州忠於的是帝室,忠於的是朝廷。

“要是皇上不願意回江寧呢?”董原問道。

如今永興帝停在廬州城南的居巢縣,連廬州城都沒有進,隨行的禦營水軍雖然不多,戰力也不強,但也叫永興帝有一點硬著頭皮留在居巢不回江寧的底氣。

楚王元翰成也是無奈而嘆,說道:“有太後家法在,皇上不回江寧也不成了。”

太後代表的是帝室家法,但這是家國天下,特殊之時,太後在名義是可以壓皇上一頭的。永興帝失德在前,又強留廬州不回,大臣奉太後之旨廢帝另立,也合禮法。皇上失德在前,廢帝別立倒也不違劉庭州所奉的忠孝之道。

董原點點頭,此情形之下,永興帝下罪己詔還朝,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其次就是廢帝另立。江州軍、淮西軍與淮東軍另立魯王,在居巢縣的兩萬禦營軍水營,根本就成不了氣候,糧草一斷,多半就會如走獸散。

達成這樣的共識,接下來所商討的就是限制淮東擅權或為淮西爭取更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