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權傾 第二十七章 算計深沉(第2/3頁)

若是給燕胡兵馬勢如破竹地突破江淮防線,連半壁江山都保不住,淮東與江寧一個勁地在暗中拳來腳往,相互算計,不過圖惹後人笑話跟厭恨。

在當前情況下,林縛有信心勉強守住東線,所以寧可將長淮軍陶春所部兵馬都給董原,支持長鄉侯梁成沖退去南陽,也要共同守住淮河、秦嶺一線。

雖然這麽做,會直接在董原麾下形成一支兵馬逾十萬的重兵集團,梁成沖、梁成翼在西線也會重新擰成一股,並且從南陽向南,可以向羅獻成控制的區域發展勢力,但至少能將南朝半壁江山先撐住了。

但林縛的三線防禦方案要成功實施,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要理會燕胡的圍點打援之計,放棄給困在東平的梁習所部,將已經給打殘的河南北部焦土暫時放棄給燕胡……

元歸政過來是想盡最後的努力說服林縛出兵去解東平之圍,林縛反過來卻要元歸政去說服梁成沖放棄他老子,放棄東平。

元歸政愣怔了片刻,雙方的認識跟想法天差地別,他一時間也不知道要說什麽才好。

放棄東平,由梁成沖率殘部西撤去南陽,此事非元歸政能做決定,元歸政稍坐片刻,便告辭離去。

※※※※※※※※※※※※※※※※

林縛禮送元歸政出守靜堂,與高宗庭、葉君安返回東衙偏廳。

葉君安邊走邊說道:“古來今來,孝義為先,梁成沖怕是不敢擔下棄父救生的罪名吧?”

高宗庭淡淡一笑,說道:“古往今爭權奪勢,兄弟睨墻、父子相殘的例子還少見嗎?更何況梁成沖還有梁太後這個擋箭牌在。只要在梁氏內部,放棄東平的決策出自梁太後而非梁成沖,梁成沖就沒有那麽難做人!當然,這必然將給梁成沖、梁成翼兄弟決裂埋下禍根,西線還是無法擰成一股,抱成一團……相對說來,梁成沖撤去南陽,還是位於梁成翼的庇護內側,與羅獻成的沖突必少不了。”

葉君安還較為守儒禮,算計沒有高宗庭這麽深沉。

對葉君安與高宗庭之間的討論,林縛不置可否,只是邊走路邊看著庭院裏的黃葉。冬天又到了,除了淮河之外,淮河以北的河流很快就會凍得嚴重,這個冬天怎麽也要熬過去,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葉君安倒想到一個問題,開口問道:“董原出鎮淮西,其在浙北的兵馬一個未帶的都留給孟義山,是不是對今日之局勢早有所預料?”

林縛停下來,看向高宗庭。

對陳芝虎,對董原之熟悉,誰都不比高宗庭,高宗庭與董原相識共事十余載,淮東若想準確判斷董原的動機,除了高宗庭外,就沒有旁人了。

高宗庭說道:“董原提兵北上進渦陽之後,就止步不進,渦陽離濟寧還有三四百裏路程,自然就談不上牽制圍在東平圍的敵軍主力。但也不能怨董原按兵不動,董原出鎮淮西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此外就是君安先生所言,董原將他當初守杭州所帶出來的浙北軍差不多都留給孟義山,所率北上出鎮淮西的,是從江寧守備軍改編而來的禦營軍一部。加上肖魁安所部,董原此時在渦陽集結的三萬兵馬,遠遠談不上精兵。在地勢平坦平闊的江淮平原上,燕胡在東平外圍集結的兵馬超過十萬,其中又有四萬余精銳騎兵,誰有足夠信心率三五萬步兵撲上去?即時再苛刻嚴厲的眼光,也會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替董原開脫。在這種勢態下,避免貿然決戰而導致更大規模的損兵折將,將長淮軍撤下來,填入中線,是再正常不過的思路……當然,以皇上及陳西言等人的視野,將長淮軍撤入淮西,並歸董原轄制,也不怕董原有能力擁兵自重,董原能看到這一步實不足為奇……”

能不能擁兵自重,首要的一點是有沒有足夠多的親信心腹及嫡系將領掌握軍隊。很顯然,長淮軍撤入淮西之後,即使在淮西形成兵馬逾十萬的重兵集團,但由於整個兵團的將領來源復雜,幾乎都不是董原的嫡系,董原想擁兵自重是沒有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永興帝及陳西言等吳黨勢力也會較為放心地支持董原去統領淮西兵馬。

林縛摸著下頜,看著庭院裏的黃葉,說道:“宗庭的話沒有說完啊,董原還將南線的局勢發展算計在內……”

給林縛一點醒,葉君安也立時想明白過來,拍著大腿說道:“真是好算計啊!奢閩在東線頹勢已成,我軍或浙北軍,只要能奪回富陽、浙北及蘇湖平原,都會重新成為相對較安全的內線,孟義山所部就能調動北上,支援抵抗燕胡的戰事,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時候,董原在北上淮西之前放棄的浙北軍嫡系,又將回到他的掌握之中。到這一步,董原再消化淮西兵馬為己有,將成為可能。董原真是好城府,好算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