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逐鹿 第三十章 堵口(第2/2頁)

林縛是希望從沭陽、海州一帶招募流勇編入北軍,實際以此緩解沭陽、海州兩縣的糧荒與治安壓力。這年頭當兵錢餉雖然不多,但勉強能讓一家人果腹不至於餓死。林縛給北軍十二營正卒六千輔兵兩千共八千兵員的編制,算上家屬,差不多能解決沭陽、海州兩縣超過三萬數流民的生存問題。

雖及時對沂水進行封鎖,但因紅襖軍東進,湧入沭陽、海州兩縣的流民加上之前就存在的流戶,差不多也就這個數量級左右。

林縛另希望肖魁安駐守沭陽期間,對沂水、沭水的河灘荒地進行開墾營田,一是安置將卒家屬,一是營田收入能彌補軍資、軍養不足。

劉庭州雖在政見上與林縛分歧極大,但相比較同時期的官員,他要務實能幹得多,也不是那種為了反對而反對的迂腐官員。林縛對重組北軍的處置,他實在是提不出什麽意見來。

“重組北軍,事務繁雜,肖校尉一人在沭陽,怕是力有未逮,我能請劉大人、唐大人到沭陽助他一臂之力否?”議事到最後,林縛問劉庭州、唐叔恩。

劉庭州明明知道林縛要將他踢到淮北去,卻提不出反對意見。

肖魁安治軍有一套,但重組北軍的事務牽涉到方方面面,卻非肖魁安一人能應付得過來的,軍領司參與其中,是名正言順的。

當然了,除了肖魁安之前率領去守沭陽的兩千府軍兵甲俱全外,新增編的六千兵馬,糧餉由軍領司供給,兵甲卻是緊缺,這個要靠劉庭州幫著想辦法去。新兵每個配一支槍矛還好辦,鎧甲、弓弩卻是奢望。

林縛又問劉師度:“在淮安做清查公田,改銀征糧二事很難,是不是先從沭陽、海州兩縣做起?不然的話,養軍的壓力實在太大!”

劉師度看了劉庭州一眼,思忖片晌,說道:“可以,我陪劉大人到北面走一趟!但能不能確保流寇不越過沂水東襲?”

“淮東騎營已出泗陽,在沂水東岸形成警戒,在沂水東岸發現流匪,都會堅決的予以打擊。”林縛說道:“我打算向江寧發文,建議西線也改為封鎖為主,為今之計,長淮軍更應南調備戰,流匪或有招撫的可能……”

林縛說到“招撫”二字,劉庭州、劉師度都沒有表示什麽,他們二人心裏實際也對陳芝虎所行的禁絕暴政頗有微辭,只是不便表露出來罷了。

劉庭州也不傻,他內心也傾向招撫,但是他不能呈文建言,不然他對林縛養寇自重的指責就沒有了立場。

眼下的情勢,紅襖軍奪了睢寧、宿豫二城,獲得喘氣的機會,陳芝虎此時也不會強攻紅襖軍精兵駐防的淮陽城。在許多人看來,紅襖軍即便奪了睢寧、宿豫二城,由於從這兩縣能獲得的給養有限,紅襖軍也最多獲得十幾二十天的喘氣時間。即使劉庭州等人察覺到軍司府與流民軍暗通曲款,也斷然想不到軍司府有能力每月接濟流民軍四萬石米糧。

劉庭州、唐叔恩、劉師度相繼離去。

林縛與曹子昂、梁文展等人還要商議淮東軍的擴軍事宜。淮東軍雖然暫時一心造戰船,發展水軍,但這次也給步軍司空出八營的編制出來,也不能不用。步營也要適度的發展一下,以防止水步軍戰力嚴重失衡。

“我看應先對長山營進行擴編。”曹子昂思慮了許久,最終建議先對長山營進行擴編,“騎營暫時在北岸駐留一段時間,待勢態穩定後,北線的軍事壓力不大時再說。先對長山營進行擴編,有戰事需要,可以通過水營戰船快速輸送……”

即使在扞海堤驛道建成之後,大規模步軍從崇州運動到山陽,也需要五到六天的時間。即使在燕北防線崩潰後,朝廷再發勤王詔,林縛沒有出兵的打算,但不意味著他就一點準備都不做。從這個意思上來說,先對長山營進行擴編,意義更大。

在北線,淮東軍的駐軍主要集中在泗陽、沭口、山陽三處,又以泗陽為主,形成守淮防線。林縛實施的是精兵戰略,只要城池夠堅固,只需要三四千精銳戰力,就足以抵擋數倍、十數倍的敵軍短時間內強攻泗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