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淮東 第四十六章 錢莊(第2/2頁)

宋佳先回崇州,她是內典書令,林縛所要批閱的函文書信,幾乎都要經她。王成服上書的《典錢議論》,她也有看過。

“王巡檢之議,倒是可以一試。”宋佳見林縛半天就拿著王成服上書的那幾頁紙思量,以為他還沒有拿定主意,便發表她個人的見解。

“典錢鋪這名字不好聽,還有就是王成服將典錢鋪的用處說小了……”林縛問道。

“哪種名字好聽?”小蠻在旁邊問道。

林縛揮手讓其他人先退出去,雖說有嚴格的保密紀律,但議論重要事情時,還是盡可能不要讓無關人等在場。

等人退出去,林縛才說道:“用‘錢莊’這名字就好!說到‘錢莊’的用處,你可知道‘飛票’是何物吧?”

小蠻摸了摸頭,表示不清楚。

“東閩地狹,商貨走販,幾乎就控制在幾家手裏,不過慶豐行出過‘飛票’,我知道些。”宋佳說道:“你難道要讓錢莊兼做‘飛票’?”

“‘飛票’也太難聽,‘銀票’就順耳多了。”林縛倒不介意將後世的名稱先提前規範起來,說道:“錢莊,錢莊,銀票之事,不是理所當然該歸錢莊來做嗎?”

當世還沒有專門的“錢莊,銀號”等商業機構出現,倒是一些大規模的貨棧、商社,因為大量銀錢的轉運十分麻煩,在內部開始使用一些與銀票性質相仿的飛票進行異地匯兌,結算所用。

除了內部進行結算外,林記貨棧也僅對很有限的一些人,通常都是有生意往來的東陽鄉黨開據飛票。

若是有人在江寧出發,到東陽收茶,大量的銀錢帶在身子極不方便。可以先將銀錢存入林記在江寧的分棧,拿著林記的票據,到林記在東陽的分棧取現,就省中許多不便。

反過來也是一樣,押著貨物去東陽出售,將賣得的銀錢存入林記在東陽的分棧,回江寧後再提現,就不用擔心路途給江洋大盜惦記了。

即使戶部委托鹽鐵司在崇州跟海商結算糧銀,也僅僅只有黑水洋船社一家受益。其他船商、糧商,到山東膠州灣交糧,都是隨糧結銀,十分的麻煩。一筆交易額少則有四五千兩銀子,多則四五萬兩銀子,銀子的稱重倒也罷了,常常因為成色的好差,要爭執上半天。

坐船還好,四五萬兩銀子不顯重,不過也有覆船之危。走陸路的,四五萬兩銀有三千多斤重,用幾輛馬車拉著,不是勾引江洋大盜去偷,去搶嗎?

當世還不是發行錢鈔的時機,以林縛有限的金融知識,也不知道在怎樣的體系上發行錢鈔,會是一樁好事,而不會變成一樁糟糕透頂的壞事,但是建立“小額支付用銅錢,中等支付用銀錠,大宗支付用銀票”的錢莊體系,就相對簡單得多,好控制得多。

錢莊之事,林縛也只能想著大概,林夢得、孫尚望甚至周廣南、孫豐毅等人,倒是比他更加精通這些事情,細節處便由他們補充去就是。

當然,林縛迫切地想籌建錢莊,還是想借錢莊做另一樁事情。

淮東在財政上一直都給勒著脖子,賺錢永遠沒有花錢快,林縛早就開始考慮向私人支借銀錢來發展軍備的可能。

私人天生對官府有敬畏,淮東軍司算是信譽好的,便是周、孫等族,淮東軍司直接要他們捐些銀子,只要數量不大,他們都會很爽快地答應,但跟他們借銀子,他們就算本身已經是淮東軍司的核心人物,心裏也會打鼓,這借去了,能不能要回來?

而且,淮東軍司若是要支借銀子,通常都是數目巨大,常常超過一家一族的供給能力。

有種種顧慮,林縛心裏雖然有支借銀錢發展軍備的想法,卻沒有說出來,就怕一開口,好事會變成壞事。誰都怕自己當肥羊。人性如此,怪不得誰,將銀錢借出去要不回來倒是小事,惹來抄家滅族之禍,才是悔之晚矣。

成立錢莊,通過錢莊,將南遷的海商及族人,崇州地方勢力,東陽鄉黨甚至林族人手裏的余財都集中起來。錢莊的存身之道就是吃錢息,支借給商戶、流戶或支借給淮東軍司,本質沒有什麽多大的區別。

而且通過錢莊,能將個人對官府的畏懼心,敬惕心減弱,而錢莊的構成,本身就跟淮東軍司的根基息息相關,有著互相綁架、扶持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