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淮東 第二章 高築城之策(第2/3頁)

這四十余萬畝官田主要沿西山河,運鹽河分布,之前多為中下田。運鹽河清淤拓寬,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改善附近地區的水利條件,清出大量的河底淤泥用於積肥,將這些中下田改造成豐產良田。

運鹽河清淤拓寬,上河堤的民夫一度多達十萬人,前後進行了有七個月,以每工兩升半米計,僅工食錢就用掉四十萬石米糧,總耗資達四十萬兩銀。

但這個投入是值得的,四十余萬畝官田,在減租減賦後,今年租賦總額也將達到二十四萬石米糧之多,比之前增加近三成。

此外,西沙島還能節余八萬石米糧。

崇州縣今年在田畝上的總收入以粳米計,將達到六十二萬石之多,這些將在秋糧收割後,近一個月時間裏,陸續征收上來。

也正是有這樣的底子,林縛才敢將五六萬流民軍解散後的丁壯,以及數量更為龐大的家屬遷到崇州來安置。崇州這邊人馬全力開動起來,也差不多要一個月,才能將這麽多的人都遷到崇州來。

劉師度多少知道林縛手裏掌握著大量的官田,詳細的數字卻不是清楚。

林縛與劉師度先談了一些海陵府軍整編的事情,接下來就說了修扞海堤的事情。

要做這件事,即使崇州掏銀掏糧出丁壯,也要劉師度配合,還要將劉庭州以及鹽瀆、建陵、臯城三縣的知縣喊到崇州來合議此事。

“要修三百裏扞海堤啊……?”劉師度愣了片晌,都不知道要說什麽好。

說林縛狂妄,但林縛硬是利用七個月的時間,以一縣之力,將百余裏運鹽河拓寬了,挖深了,千石大船如今也能在運鹽河上暢行無阻。林縛真要咬牙做,劉師度相信林縛有能力在兩年時間裏將三百裏扞海堤築成。

郡司有人開始議論林縛其志不小,許多同僚捎來的信函裏,或暗示或明言,要劉師度在海陵府對林縛多加戒備。

運鹽河清淤拓寬,前後投入四十萬兩銀,若以改造糧田直接增加的租賦計算,要十幾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

海潮侵灌成害,誰人不知?數百年來,除了零碎地方外,從沒有人想著要大規模的修一座從江門到清江浦的扞海堤,何故?

投入太大,地方官府能從中享受的直接收益太微,需要數十年才能體現出來。縣官常常是三年一任,誰願意做栽樹的前人,讓十幾二十年後的後人來乘涼?

劉師度一時想不出,耗百萬巨資修這座扞海大堤,除了聲望外,能對林縛有什麽直接的好處!

林縛在途中下決心要修扞海大堤時,除了直接給江淮總督府、宣撫使司、鹽鐵司以及淮安府發函咨問外,更向朝廷上了專折,說及此事。

嶽冷秋、劉庭州、張晏、王添等人驚愕之余,也提不出反對的理由。

修扞海大堤不僅利民,大利淮東,當崇州將大量的錢糧、人力、物力,投到修築扞海大堤上,也就意味著崇州的軍事擴張規模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林縛僅僅是淮東地區的軍政長官,除身兼知崇州縣事,無法幹涉其他府縣的民政、財政,修成扞海堤,鹽瀆、建陵、臯城三縣受益,淮南鹽區受益,增加的田賦丁稅也落不到林縛的口袋裏去。

劉庭州一度以為錯怪了林縛的為人,為在淮安的那些日子跟林縛爭執而慚愧,懊惱。在接到林縛的信函之後,也未等嶽冷秋指示,劉庭州就與鹽瀆知縣往崇州趕來,合議此事。

折子到遞到京中,沒有半個月的時間,京中的回應到不了崇州。但對朝廷來說,只要不用為此掏一兩銀子,不折騰地方,林縛要做這事,也沒有拒絕的道理。

從大費糜張清淤運鹽河開始,林縛就給崇州定下“高築城,廣積糧”的戰略,修扞海堤不過是更為堅決地執行這一戰略罷了,在崇州內部倒也容易說服眾人。

戰國時,秦聚全國之力修鄭國渠,十年得成,十年之內,無力向外擴張。修成鄭國渠後,秦國的根基才算穩固下來,奠定了一統六國的經濟基礎。

歷史若不改變,元末諸雄爭霸,朱氏在江寧“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其他諸雄兵馬都十萬、數十萬的混亂不休,最終還是給朱氏以南統兵,占了天下。

如今嶽冷秋率長淮軍奪回濠、泗,分兵進駐廬州,從林庭立手裏接過淮西戰區的指使權,開始對壽州的羅獻成用兵。

林庭立也自請辭去淮西靖寇制置使的頭銜,退守東陽。

淮西廣指東陽、廬州(安徽合肥)、濠州、淮上(壽州)四府,其戰略形勢的重心在廬州。與淮東戰略形勢在淮安一樣,淮東控制不了淮安,淮東制置使便是虛的,在淮西控制不了廬州,林庭立也沒有必要強充大頭去爭淮西制置使。東陽軍的底子畢竟不比江東左軍(淮東軍)厚實,經不起消耗,錢糧也不足。若給嶽冷秋擠兌著去打壽州的羅獻成,反而得不償失,成了一樁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