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河碎 第二十三章 三月潼原(第2/3頁)

經歷長達三四個月的戰事,河中府諸縣半數破城,官吏也死了不少,新的官員還沒有到補。戰事加上持續的大旱,大道旁上,滿目都是瘡痍悲涼的流民。

顧嗣元沿途從流民撿選健銳,離開潼關縣時,才兩百精銳,十數日過去,就有千余健勇,加上家眷,將近兩千五百余人的隊伍,在流民軍勢力控制地域與梁家控制地域之間穿行。

顧嗣元將隨行家眷編一部,千余健勇編一部,學的也是林縛在江東左軍普遍推行的編伍法,將兩百精銳打散,作為伍長、旗頭,將流民健勇打散編入其中,沿途剿了些小股流匪,獲得一些兵甲補給,兼以練軍。走到大名府境內,這千余流民為主的軍隊,沿途與流匪作戰,倒比青州的運軍戰力要強。

想林縛募流民北上勤王,走到濟南,江東左軍便敢與東虜精銳哨騎在城外野戰,北進燕南,就創滄南大捷,而後進津海,與晉中軍殘部聯手,大創虜騎——草創之軍如此能戰,說到底也沒有太多的秘密,關鍵是有一批合格的基層武官編入軍中的緣故。

一支雄師,從上而下的武官體系才是真正堅實的骨架。

顧家私扈四百余精銳,也是在暨陽血戰之後,從暨陽民勇裏撿選健銳才真正的成形。兩百余人給楊釋編入水營,成為在崇州接受訓練的兩營鍵銳的中堅力量,余下兩百人都給楊樸帶來交給顧嗣元。

進入大名安陽境內,顧嗣元等便聽到濟寧給流民軍攻陷的消息。

濟寧在大名府東南,在泰安西南,在徐州北。濟寧與徐州之間有微山湖、獨山湖、昭陽湖、南陽湖四座南北相接,彼此相連的湖泊群相接,這微山四湖又稱南四湖,是江淮通河濟內河漕運的最重要水道。濟寧遂有南通江淮,北接河濟之險。

“葛平率天襖叛軍給梁家逐出濟南時,二三十萬人經過濟寧,都沒有能將濟寧攻陷,欲南下淮河,又給嶽冷秋率軍進駐徐州當頭封住。葛平又沒有能力攻下臨沂,天襖叛匪數十萬人就給困在南四湖東部丘壑之間,雖占了微山縣,但也只是涸澤之魚,籠中困獸。沒想到劉妙貞沒有南下與陳韓三一起牽制嶽冷秋,接應天襖叛軍南下,反而是直接出兵攻下了濟寧……”趙勤民手撐在案頭,看簡陋不堪的地圖,指著徐州西南的潁口,說道:“我們從潼關出發時,匪首劉安兒率流寇大軍東進潁口,若他率流寇大軍繼續東進,難道說他們想反過來合圍在徐州的嶽冷秋?”

趙勤民不擅長具體的治軍,但戰略形勢分析倒是不差。

顧嗣元眉頭微蹙,還輪不到他來關心天下大勢,眼前的關鍵是他要率領這兩三千人安然無恙地回青州去。

顧嗣元已非當年給王超、元錦生耍得團團轉的愣頭青,梁家要在山東站穩腳,勢必要將湯浩信遺系勢力從魯山地區驅逐出去,顧嗣元要是率部從梁家控制區域通過,給梁家誤當成流寇殲滅的可能性非常高。

他原計劃走濟寧去青州,只要到了臨沂境內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沒想到洪澤紅襖女劉妙貞搶先一步占了濟寧,封了他們東進的道路。

南下也不行,這時候從潁口到徐州的淮北一帶,漫山遍野怕都是流民軍。劉妙貞攻陷濟寧,使之前困於濟寧、臨沂、徐州之間的葛平部天襖叛軍不再是被因孤軍,陳韓三部與劉安兒率流民軍主力沿淮河北岸東進,率長淮軍退守徐州的嶽冷秋確實有給合圍之憂。

曹義渠頓兵潼關不前,梁家在濟南觀望形勢,在徐州之嶽冷秋反而成了孤軍,過來合圍的流民軍多達四五十萬之眾。

葛平所部天襖叛軍倒也罷了,三十多萬民夫倉促起兵不足五個月,連人手一把鋤頭當兵器都不夠,威脅實在有限。

但劉安兒所部流民軍就大為不同。劉安兒本為邊軍將領,陳塘驛慘敗後,率部從邊軍逃回泗州,在泗州秘密經營了兩年時間,才趁流民南湧之機在洪澤浦起兵。起兵之初就劫了秦家船隊,獲得大量的補給,兵力迅速擴張至二十萬人,據泗州、石梁等縣,與長淮軍、東陽鄉勇、維揚軍、淮安緝盜營等部長期對峙。後陷濠州,盡殲長淮軍,獲得大量的兵甲、補給,棄濠州,進淮上,與諸寇合進分擊,轉戰南陽、漢中等地,迄今已近兩年時間。

劉安兒這兩年來倒非是給官兵攆著走,而是其部人馬太眾,在一地停留太長時間,糧草補給就會十分困難,被迫選擇以流寇轉戰的方式來分散補給壓力。麾下二十萬兵馬倒也沒有繼續擴張,雖說兵甲也還不全,但三五萬能戰之兵還是有的。劉安兒率流民軍主力去合圍徐州,嶽冷秋的麻煩就大了。

嶽冷秋與顧悟塵是廟堂上的死對頭,但是嶽冷秋在徐州若被合圍,也輪不到他們來幸災樂禍,若費巨資重建的長準軍再次被滅,傷的是江東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