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河碎 第十九章 鹽銀保糧(第2/2頁)

“多謝大哥了。”林縛誠摯地行禮道。

林縛此行裝船帶來津海的,沒有別的,都是太湖粳米,共有兩萬余石;渦水河兩岸種稻豐收,留下必要的口糧,其余一並拿出來,共湊出七萬石米來。林縛原打算能拿十五萬兩銀子回崇州去就滿足,沒想到林續文答應給二十萬兩銀。

“親兄弟,明算賬,林族分作兩支,你在崇州站穩腳才是根本。”林續文說道:“我也不想天下大亂,但是天下真大亂了,津海站不住腳,我也只能回東陽去……”

林續點點頭,似乎聽懂了,也似乎沒聽懂。

孫尚望在旁邊倒聽出林續文話裏的意思——如今東陽林家以林庭立為首,林續文在津海站不住腳,退回東陽去,林家是以林續文為首,還是以林庭立為首,就是一件頭疼事。

不過想想林氏一族出了林縛、林續文、林庭立三人,也當真了不得。鹽銀保糧一事,能迫使張協這等的權相及諸多權宦低頭,也是林氏作為天下大族的勢力體現。

湯浩信死後,湯顧及林氏一系倒可以名副其實的稱為東陽黨了,東陽黨雖然還是以顧悟塵為鳳首,但這個鳳首又相對單薄了些。

林續文笑了笑,沒有再說別的,林家當前的主流還是要一致對外的,不能失了這個根本。

※※※※※※※※※※※※※※※※

林縛來津海時,以五艘津海級船、五艘集雲級船組成總運力達兩萬五千石的船隊裝載兩萬石太湖粳米而來。

返回崇州去,船隊更為龐大,除了隨林縛前來津海的十艘大船外,周、孫等近二十家海商將五百石以上的雙桅海船都編入船隊一起南行,總運力達到八萬石。

在開辟津海糧道之前,渤海灣內部,沿山東北部海岸,河間府東部海岸行走的海船裏少有大型海船。受貿易量有限又多為短途的限制,也受海運危途的限制,海商更願意多置辦小船來分散風險,而不願意將全部身家押在一艘大船上。

在開辟津海糧道之後,渤海灣內的長程海運需求激增,林縛又將登萊及滄津地區的海商聚集起來,形成風險分攤的機制,每艘船以百中抽六的比例提取錢款,以補償那些在海難中遭受損失的海商以及給遇難船員發放撫恤——渤海灣裏五百石以上的堅固海船總運力由之前的一萬余石在半年多時間裏迅速激增到近六萬石。

要在梁氏父子控制山東後,繼續影響甚至牽牢控制住津海糧道,林縛必須馬上打開黑水洋航道,組織一支擁有足夠運力的遠海船隊。

鹽銀保糧一事,真正重要並且更實際的意義,就是將整個因津海糧道而形成海商勢力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成為江東左軍能與之聯合縱橫東海的堅實根基。

林縛憑欄而望,碧波無垠。

周廣南、孫豐毅站在林縛身後,看著漸行漸遠的故土,一時間也是感慨萬千。

除部分人留下來處置田宅以及協助孫尚望打理北地事務外,周、孫兩家這次可以算是舉族遷往崇州。這次隨周、孫兩家一起決定舉族南遷崇州的,還有其他十七家海商,他們將與集雲社以及林記貨棧一起組建黑水洋船社。周、孫等人不僅將手裏頭性能最優良的雙桅大海船都編入黑水洋船社,還共籌出三十萬兩現銀來。

西沙島船場,林縛前前後後投入十萬兩銀子,差不多是他的極限,短時間裏沒有力氣再去擴張。周、孫這些海商宗族這大半年來從津海糧道裏賺了不少銀子,他們早就看到海運之利遠大過種田,也都願意將銀子投入船場擴大崇州的造船規模。

崇州有自己的船場,造出更堅固,性能更適於遠海航行的海船,才是發展遠海貿易的根本。再說投資船場也是有利可圖之事,何樂而不為?除十萬兩現銀作為黑水洋船社的運營本金外,其他二十萬兩現銀都將直接注入船場作股金。

此外,林縛還從林續文那裏獲得二十萬兩銀的賣米錢,此次北行,算是暫時緩解了崇州的銀錢緊缺危機。

等周、孫等族正式開始處置在北邊的田宅業產,還將有更大量的銀錢流入崇州。除船場外,崇州及西沙島的工場、作坊業,都將能從中獲得大量的發展資本,甚至可以有本錢組織農社去大規模的開墾鶴城草場。

當然了,除了銀子之外,林縛念念不忘的還有那些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