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山河碎 第一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2/2頁)

“沈戎。”顧悟塵說道:“董原與嶽冷秋的薦書同時抵京,這顯然是密謀已久的一樁交易……”

林縛轉念想起李卓這次給他的信裏未曾提到董原,甚至也沒有對危急的浙東局勢說什麽,一方面是相信林縛會有更準確的判斷,另一方面也許是對董原有所失望的緣故。

董原雖出自李卓門下,但林縛幾乎沒有跟他打過交道。就像當初邵武鎮軍在濟南能給嶽冷秋拉走近一半的兵力一樣,林縛也不會認為董原出自李卓門下,就一定跟李卓一樣對朝廷忠心耿耿。

事實上,從董原在維揚執政期間的諸多事,能看出他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不過董原能搶走一步,先提兵去浙東,也是他眼光、能力過人。

浙東勢態不明,奢家直接出兵的跡象非常明顯,浙兵大潰,倉促起兵馳援浙東實際是禍福摻半的事情。要是顧悟塵有膽氣,直接率東陽鄉勇繞過江寧西南走陸路直撲湖州,動作就未必比董原慢——事實上,顧悟塵那時比誰都清楚江東左軍在嵊泗諸島所取得的戰略優勢。

可惜顧悟塵當時做的是相對保守的決策,是希望東陽鄉勇乘船而下,走平江府進入浙東,即使是猝然遇敵,也有江東左軍在側援應,不至於成為孤軍。

機會只有一次,錯失了就不會再來,沒有什麽好可惜了。

董原能不能在浙東站穩腳,也看他有沒有能力鉗制住奢家在浙東擴張,當然也與虞萬杲能不能在閩北牽制住奢家主力有關。就當前的勢態來看,董原很可能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能在錢江北岸組織防線了。董原手裏除了六千維揚軍,也就五千寧海軍以及數千殘兵能用。

“雖無薦書,朝廷倒也知道東陽非庭立不能主持,拔擢庭立出任東陽知府。”說到這裏,顧悟塵臉色和緩一些,也非沒有他們這邊的好處,“我將改任江寧兵部左侍郎,參江寧守備軍事,督江防事,分轄江寧水營,起用余心源為江東按察使……”

“皇上也傾向遷都了啊!”林縛微微一嘆。

顧悟塵點點頭,肯定林縛的猜測。

這也不難猜。

陳西言打下去之後,余心源為吳黨之首,若是江東的人事完全掌控在張協之手,余心源沒有出任江東左按察的可能。若是皇帝決意遷都江寧,必須要拉攏地方勢力以為立基之後盾,自然不會任張協等楚黨打壓吳黨勢力。說不定也有陳信伯與李卓、郝宗成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

顧悟塵去分程余謙的權,這點宋佳倒也有猜中。比起江東左按察使來,江寧兵部左待部,參江寧守備軍事兼督江防事轄江寧水營,在這個局勢,可以說實權要大得多。但是江寧水營在李卓手裏都沒有調教過來,顧悟塵只有節制的名義,能掌握江寧水營的幾分實權,現在還真不好說。

“關於你與江東左軍的戰功,有特旨傳到江寧,等你過來再宣讀。內侍省過來傳旨的局郎是劉直,與你也認識,不過他給嶽冷秋留在總督府裏,你明天再去接旨不遲。裏面什麽內容,倒也不難打聽。”顧悟塵說道:“爵加一級,封津海縣子,你再努力一把,封侯不遠矣。授擢宣撫使司左參政,兼知崇州縣事,兼靖海都監使。特旨裏還特許靖海水營從江東左軍分置,將寧海鎮水營殘部編入……朝廷對你也是皇恩浩大。只不過寧海鎮水營那些殘兵已經給分得差不多了,只有十幾艘堪看得上眼的戰船跟些沒人要的老卒給你留著。不過寧海鎮水營額定的糧餉以後會如數撥給靖海水營,每年能節約你四萬兩銀子,但也只有這麽多了。”

“的確是皇恩浩大……”林縛也是微微一怔,沒想到朝廷這次會對他這麽慷慨,爵加一級倒也無奇,增加兩百戶食邑罷了,多幾十兩銀子的食邑錢,沒有誰會看在眼裏。但是宣撫使司左參政是實打實的正五品職事缺,可以正式的對郡司事務發表意見,與崇州宣撫特使韓載這個右參政平起平坐。又將吳梅久踢掉,兼知崇州縣事,可以說是正正式式的對崇州大權在握。將靖海水營從江東左軍序列中分置出來,並將原寧海鎮水營的糧餉轉拔過來,是明確以靖海水營代替寧海鎮水營在江口的地位……

不過想想也不難明白,內河漕運短時間裏已無恢復可能,倉促遷都也不是老謀之算,津海糧道自然要全力保住。

如今民變有危及淮水的趨勢,漕糧棄淮口從江口出海,甚至要便捷得多,畢竟漕糧產地集中於揚子江兩岸,更易順江而下出海。津海糧道北端有林續文守津海,中端有湯浩信坐鎮青州,南端只能依賴林縛護江淮海路,而且還要依賴林縛牽制奢家東翼,減輕陸上壓力,沒有一點好處怎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