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濤海怒 第六十五章 賑災(第2/3頁)

“鄉鄰受災,小人及村裏大戶斷沒有袖手旁觀的道理,請大人放心。”羅復微微佝僂著身子,看林縛的眼睛倒也沒有太多的畏懼,畢竟能給鄉裏推出當裏正的,多為鄉裏的大戶,見過世面。他又說道:“只是這兩年,湧過來的流民也多,他們成群結隊的霸占著河灘地,硬咬著牙說是無主之地。縣裏也不管,鄉裏也無力驅逐,這次也是這些人受災最嚴重。這些人怎麽辦?怕就怕開了頭,北面、西面縣的難民都湧過來,村裏就應付不及了……”

去年西沙島受災之前,僅西沙島聚集的流民多達四萬余人,整個崇州縣滯留的流民沒有十萬也有八萬。東虜入寇,燕南、山東以及中州西北部的大量流民南湧,崇州縣的滯留外來人口也進一步增加。這也是崇州縣戶冊丁口登記才二十萬出頭,實際丁口要遠遠超過此數的主要原因。

崇州縣雖地處魚米之鄉的江淮平原,但不是每一塊土地都適宜耕種的,比如逢汛必澇的河灘地、低窪地,平時都是無人耕種的荒地,絕對數量還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大量流民南湧,使得地廣物博的崇州縣也面臨人多田少的困境,平時無人看在眼裏的河灘地、低窪地自然也成了可以利用起來耕種的田地。

這些荒灘、低窪地本來是無主的,算是公田的一種,但是南湧來的流民要耕種,自然也就給附近鄉豪世族霸占過去的有主之地——這也是逃避稅賦的藏匿丁口與田地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林縛這段時間一直都讓人清查這些,對這種種情況都十分的清楚。

這次澇災,大量的低窪地、河灘田地給淹沒,各鄉裏上報災情時,將這些田地都夾報在裏面,好爭取免除更多的糧賦。

面對香樟裏裏正羅復的質疑,林縛也沒有多少遲疑,說道:“裏甲以賑濟鄉民為先,若是外鄉人湧來太多,超過裏甲的賑濟能力,裏甲需派人送他們到九華寺、紫瑯山、鶴城司三處集中救濟,這三地都有救災營。要是鄉裏這點責任都不盡到,使路有餓死骨,我仍然要追究分轄裏甲的罪責!”

又問這一路跟隨過來的幾十個受災難民,“你們有多少人是外鄉過來的?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零碎田給淹了,草棚子給淹了,不用擔心,你們先跟我去九華寺。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你們選擇在崇州定居下來,我是不會看著你們餓死的……”

林縛回頭跟李書義,敖滄海說道:“我們去九華寺……”

※※※※※※※※※※※※※※※※

九華寺本是崇州縣西北一座大廟,林縛借通匪案將崇州縣境內的僧院勢力驅逐一空,九華寺也給江東左軍接管,成為江東左軍在崇州縣西北角的一座駐營。

九華寺經過三個月的改造,如今已經給改造成一座周長八百余步的軍事要塞,駐軍也從最初的一哨兩百甲卒提高到兩哨四百甲卒,由崇州步營副營指揮劉振之負責,不過這裏在地圖上仍然給標識為九華寺。

清查寄田之後,實際給置換到九華寺附近的軍屯用田多達六萬余田,這些田地上的附屬佃農達三千余戶。這些佃戶是清查寄田後減租減賦運行的第一批直接受益者,也是崇州縣最早擁護江東左軍的普通民眾。

六月減賦後,林縛就讓劉振之將附近的佃戶青壯組織起來進行軍事輪訓來。這次崇州全縣積澇成災嚴重,縣西北的救災營自然就設在九華寺,除了九華寺附近受災較嚴重的佃戶,外鄉流民外,也有許多從興化、臯城湧來的難民。

林縛趕到九華寺時,雨勢稍歇。看著林縛趕回來,救災營裏的人聲沸騰起來:

“都監使過來了,林大人過來了……”

“這下子大夥有救了,都監使絕不會看著大家受難不管的。”

“都監使是誰?”

“暨陽血戰殺得東海寇哭爹喊娘的都監使林大人啊,燕南勤王殺得東虜哭爹喊娘的都監使林大人啊,你都不知道?”

“原來是他,冒著大雨過來,衣甲都澆透了,說不定是個好官呢。”

“什麽叫說不定?都監使到崇州來,這左右的佃戶夏糧收成跟往年比多了近一半呢。這麽大的雨,你看到有哪個官老爺在外面為難民奔波?都監使可是馬不停蹄的幾乎跑遍崇州縣的每一個角落,連吃飯都是坐在路邊跟大家一起啃大餅呢。這年頭還有這麽為民著想的官老爺,還偏偏讓你遇上了,你就偷著燒高香吧……”

……

崇州縣各地受災嚴重,林縛馬不停蹄的各處奔波視察災情,林夢得、曹子昂、孫敬堂、傅青河、胡致庸、孫敬軒等人自然也無法安坐在紫瑯山。九華寺除了劉振之外,曹子昂也親自在這裏坐鎮負責救災之事。

看到林縛過來,曹子昂與劉振之迎過來。林縛將馬背上面黃肌瘦的小女孩子抱下來,交給護衛,送小女孩及家人到救災營去,跟曹子昂說道:“這雨稍停,不知道什麽時候又瓢潑而下,這邊還是不能松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