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濤海怒 第六十六章 大動作

九華寺左近置換出六萬余畝屯田,附屬佃戶三千余戶。以十戶一甲,十甲一裏計,三千余戶佃農可以劃分出三十余裏來。

實際上,崇州縣人口眾多,全縣登記造冊的丁口就多達四萬戶,以嚴格的百戶一裏計,計有四百余裏。要將隱匿的丁口算上,差不多有六七百個裏。以縣轄裏甲,至少在崇州縣是不合宜的,以縣衙少量的人手,對遼闊而人丁繁盛的縣域根本形不成有效的統治。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底盤查,林縛有理由相信崇州隱匿的人口在十二萬到十五萬之間,也就是崇州縣的人口總數在三十五萬以上。只有在這樣的人口基數基礎上,林縛才有信心在秋冬農閑季節從全縣組織十萬青壯同時進行新城修築,河道清淤挖掘等多項大型工程。

跟隱匿田地逃避糧賦一個道理,藏匿丁口的最初目的是逃避徭役與丁稅。滯留當地的流民本身就生存艱難,即使能從當地租來少量田地耕作,作為外鄉客戶,也承受極重的田租盤剝,所得也只能勉強糊口,更不願意因為丁口清查而承擔丁稅及徭役重負。

林縛在崇州縣真正施行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免除徭役、丁稅及各種攤到人頭上的攤派,僅這一下,就將清查寺田、寄田所增加的賦稅都抹平掉了。也是有前期賦稅增加的基礎,才能將丁稅、人頭攤派免掉,不然郡司是不可能接受崇州賦稅大幅削減的事實的。

江東左軍也因此要承受每年近一萬多兩銀的軍餉損失——這倒是嶽冷秋等人樂意看到的,但是全員免除徭役,丁稅及各種人頭攤派,使崇州縣各個階層都受益,也掃除全縣丁口普查的障礙。

事實上,在正式實施全縣人丁清查之前,在九華寺、紫瑯山、鶴城司、西山河口等幾處集中救災營所登記的滯留流民丁口就高達七萬余人。

汛季終於在八月下旬結束,縣境內各處的積澇正緩慢的消退。林縛首先使曹子昂、劉振之在九華寺組織一萬青壯開挖貫通西山河與運鹽河的河道。

這條河道只需要開挖三裏長,需挖土約七十萬方,組織一萬青壯約需一個到一個半月的時間,但是使西山河與運鹽河貫通起來的意義十分的重要。

除了增加崇州縣西北地域的排澇能力外——這個功能已經得到體現,在此之前,劉振之在西山河北段開挖了一條只有十余步寬的溝渠,就極大的減輕了九華寺地區的積澇災害。眼下是要在這條小溝渠的基礎上拓寬十倍,挖深過丈,將使揚子江水路通過西山河跟運鹽河及北官河徹底貫通起來,使平江府暨陽縣以東及崇州南部的船舶進入漕運主河道北上可以少走兩百余裏的逆水江道,也意味著靖海水營的戰船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北上進入高郵湖,進入洪澤浦,進入清江浦,進入淮河水道。

其意義不僅是農業上的,也是商業上的,更是地理戰略上的。

林縛原先是計劃到秋糧收割之後,再組織人手開挖西山河貫穿河道的,但是八月中上旬的大澇,使林縛借救災得以提前聚集大量的流民青壯勞力,計劃自然就得了提前。

相比起西山河貫穿河道,對運鹽河崇州段進行全面的清淤拓寬對當世來說才算得上真正的大工程。

運鹽河橫穿崇州縣,鶴城草場北段,直通鶴城漁港,百年失修,積淤嚴重,大雨即澇,平均達兩百步寬的大河,百石船通過都有可能擱淺。林縛計劃清淤拓寬的河道長達一百四十余裏,工程量是西山河貫穿河道的四五十倍。也就是說,組織六七萬青壯上河堤也要幹上整個冬天,可以說完全超過江東左軍現在的組織能力與財力。

林縛也看到運鹽河清淤拓寬工程完成後的巨大好處,不但能使集雲級的大型戰船能夠自由進出崇州縣腹地,也能使運鹽河兩岸大片易受積澇災害的低窪地,河灘地,積澇劣田變成高產,豐產的良田,較為徹底的解決崇州北境的積澇災害。

吳梅久畢竟是崇州知縣,他沒有身先士卒,為民請命的自覺,但是入秋天氣涼爽又雨過天晴之後,他也不介意到鄉裏走一走。

吳梅久畢竟是崇州縣正印官,他下鄉來,李書義、胡致誠、陳雷等縣裏主要吏佐都隨行。他聽說九華寺這邊動作頗大,趕著林縛這段時間也經常往九華寺這邊走,吳梅久自然也是趕過來跟林縛匯合,想著在林縛面前表表態,表明自己也是關心民生的。

林縛請吳梅久到運鹽河一行,看著大水退了差不多,兩岸有著嚴重積澇殘跡的運鹽河,聽到林縛對運鹽河清淤拓寬的設想,吳梅久下巴差點嚇掉了。

“怎麽可能做得到?”吳梅久腦袋晃得跟搖鼓似的,“動員六七萬青壯,豈不說崇州縣有無這麽多青壯可征用,僅錢糧之耗折銀就要數以十萬計。林家要能掏得出這筆銀子,我不妨繼續睜一眼閉一眼,但是要想以崇州縣的積存做成這事,沒有五六十年勒緊腰帶的積累,斷不可能做成……另外,築城仍崇州當下之急務,海陵府盯著,郡司盯著,雨季過去了,築城之事也應該有實際動作了,林大人總不能將築城用的銀錢都挪用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