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濤海怒 第五章 黑水洋(第2/2頁)

北風或西北風盛行的季節,從登州運糧到津海,最佳的海路不是貼著山東半島北岸到河間府,再貼著河間府東岸到津海,這很難借到風力,行速甚緩。最佳的航線是借用黑水流分支沖入渤海灣形成的環型洋流,貼著東虜占據的遼東地西岸繞一個大圈子運糧到津海,雖然看上去航程遠了一倍,時間卻節省了一半還多。

由於渤海給遼東、山東兩地環抱,走渤海環流是近海航線,風浪條性還算理想,三五百石的雙桅帆船行走其中甚便,但是運糧船隊在整個過程有三分之一的航程會接近東虜占據的遼東地。

雖說東虜幾乎沒有什麽水營力量,但就是小股虜兵借小型梭船從內河口下海出擊,也非運糧商船能抵抗。在此之前,一是請登州水師派兵船護送,再一個林縛將他留在津海的座船“東陽號”與運糧船糧編成一起,編了一哨隊的護航甲卒進去護航。

至少在水戰上,此時的江東左營是有絕對優勢的。有一艘雄獅一樣的戰船編在運糧船隊之中,甚至在海上都辯不清方向,在甲板上都站不穩的虜兵,那種三五人乘坐都嫌擠的梭船甚至會給“東陽號”激起的浪花沖翻,便是從內河口沖下海的虜兵人數再多,也只是嬰兒一般的脆弱。林縛在江東左營的新編隊法,以五卒為基本戰鬥小組,是尤其適合這種極狹小的接舷性質的戰場的。

第一次護航就打出幾次漂亮的反擊,梟首三十余顆,便連隨行海商、船東們也躍躍欲試了。一顆生蠻頭顱官價就是換二十兩紋銀,不換銀,積十顆生蠻頭顱換儒林郎散階,從此便是官人身份,對海商與船東們來說,誘惑更大。

湯浩信之前擔心津海運力不足,但沒有想到最初在津海聚集的船舶總運力才兩萬余石,第一次返程時,總運力就直接增至三萬六千石,第一次運回來的糧食也就有三萬六千石之多。此時得登萊飛報,山東沿海海商、船主皆知江東左營在津海高價購糧,每日都有海船湧往登萊購糧,怕是第二次編隊發船時,總運力便能突破八萬石。

倒不愁海商會將糧食運往別處販售,山東漕糧集中到登萊需要一個過程,海商此時購買的是登萊存糧,使得登萊糧食立時緊張起來,第一次運糧,糧價就飛漲到每石千錢的限價線上。

這個價格已經遠遠高過山東其他地區及更遠的江淮地區,也吸引大量的糧商從陸路或山東內河將糧食往登萊地區集中,極大彌補了山東內陸漕運能力不足的缺陷。

湯浩信才真正認識的設置糧價梯度的妙處,不過光靠官府的組織力,想要將分散運往濟南府途中的三十萬漕糧折向運到津海來交倉,沒有三五個月的時間就不可能成事。只是京畿的糧荒危機卻斷不能拖上三五個月的時間。

當然,也有糧商打起囤糧的主意,山東新上任的宣撫使、按察使都親自到登萊坐鎮督糧,也都清楚京畿真因糧荒生出大亂來,他們的腦袋會給砍掉,在登萊殺囤糧之商查抄糧行,就不會心慈手軟。

關鍵是到三月中旬,有後續糧食陸續進入登萊,不然海船到登萊也無糧可購——最早運糧進入登萊,除了小部分附近府縣的漕糧外,更多的還是糧商運來的糧食,將供應鏈勉強的給接了上來。

看到集雲社船隊返回津海,湯浩信因京畿糧荒一直懸起來的心才算落回一半,加上集雲社船隊,津海這邊一次能調動的運力在十萬石以上,有舟師護航,繞遼東近海,一個月少說能走兩個來回,在四月中旬之前,津海倉完成三十萬石儲糧目標不難。

只要津海倉有了,哪怕用手推車將糧食推到京畿,也能將糧荒危機暫時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