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江東亂 第七章 先手布局(第2/4頁)

想想便作罷。真實的災情,林縛也只能在給顧悟塵的私信中詳細描述,照顧悟塵的意思,也是要他與地方和諧相處,在正式公函中,西沙島災情都只能以崇州縣上報為準。

超過兩萬人溺斃與失蹤的重災,最終給粉飾成傷亡兩百余眾,又怎麽不是遭災流民的大不幸?

林縛他們本沒有介入西沙島的機會,此次風災及海潮回灌,地方推諉責任,林縛途經於此,承擔起救災的責任,自然也將西沙島的大小事權都攬在自己的手裏,對他們來說不能不說是幸事。

當然,救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縛感覺到身上的擔子很重,將寬大的官袍袖子往上捋了捋,跟傅青河、胡致庸說道:“我將李書義拽去平江府籌糧,此間就全靠你們了,許多事情我們回去還要再仔細商議一下……”

胡致庸、胡致誠兄弟已知長山島的實情,對他們來說,踏上林縛這艘賊船是胡家唯一的選擇。

再說林縛一開始也只是沒什麽權勢的舉子,要保全近三十名崇州童子,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在胡致庸、胡致誠兄弟看來,林縛本可以丟手不管,進京參加會試博取更高的功名,不用承擔這麽大的風險,以他的能力跟才學,在仕途上的前程將不可限量,他們反而覺得是這件事牽累了林縛。

※※※※※※※※※※※※※※※※

擔心蕭濤遠緊盯著崇州,林縛在江中恰巧將胡致誠、胡喬逸叔侄及胡家雇工救下,趁勢與胡家的關系親近起來,不會讓蕭濤遠懷疑什麽。但是其他崇州童子的家人,林縛還不能接觸。

胡致庸邀請縣裏一些開明士紳到島上來慰問災民,捐贈物資,陳恩澤的父親陳雷也在其中,總是擔心知悉秘事的人數太多會給蕭濤遠覺察出破綻,林縛也是狠心讓陳恩澤忍痛避開。

西沙島最缺的是糧食,海陵府及平江府都受災嚴重,糧價飛漲,之前一斤糙糧三枚銅子,此時都跟精米同價了。

同時江東郡夏漕已經啟運,孫敬軒、孫敬堂兄弟都隨船押運漕糧去了燕京,孫敬堂之子孫文炳幫忙從江寧運了四千石糧食過來應急,但也只夠西沙島十天消耗。

西沙島每天光米糧供應就要兩百兩銀子,西沙島能夠治理好,防浪、防風林是關鍵,林縛堅決制止砍伐西沙島好不容易長起來的幾片林子,連柴碳都要從島外運來,加上其他物資供應,林縛要在島上一天投入四百兩銀子。

林縛倒不是心疼銀子,關鍵是他手裏的銀子絕大多數是不能光明正大的花出去,他還是要親自去平江府籌糧濟災才是正途。

怕崇州縣書辦李書義在島上給他生事,林縛將李書義一起拉去平江府。臨行前,他將傅青河、林夢得、胡致庸、胡致誠、周普等人集結起來商議諸事的安排。

“僅為救災,島上一日四萬斤糧食足夠。要是將安置諸事考慮上,一天六萬斤糧食都未必夠用。”林夢得最長算計,用多少工耗多少糧,在他心裏有本明賬。

“沒有什麽油水,沒有什麽葷食,幹重體力活的人最熬不住餓。”周普說道:“那些個給組織起來擡屍埋屍的精壯漢子,好些人一頓早餐都能吃十幾只饅頭。胡當家邀來的縣紳看過來,差點嚇閃了舌頭。要說安置的話,一人一天三斤食糧都是保守了。這些漢子解散後,一天十幾撥人來打探消息,問有沒有活可幹,就是圖我們能管飽肚子,都餓怕了。”

救災之初,最急緊的事情除了在觀音灘設置十座救災營地安置兩萬六千余災民之外,就是要及時掩埋屍體防止疫情滋生。從災民裏組織了兩千余精壯漢子,林縛讓周普親自負責此事,就地取材在島上擇地建了十二座簡陋的墓園安葬災中溺亡之人。

這活又臟又累,還頗有忌諱,林縛給他們的待遇就是敞開肚子吃。葷腥很少,江裏水渾且急,下江捕魚都沒有大收獲,但是饅頭、白米飯管飽。

這些災民,絕大多數是無地的佃農,即使在背井離鄉之前,也沒有過白米飯管飽的幸福生活,流離失所大半年,草莖、樹皮等物都拿來充饑,看到白米飯都眼露兇光似狼如虎。這幾日臟活累活,絕沒有偷懶之人,倒是有不少人將饅頭、包子深藏衣兜、褲襠裏帶給家人的,這些事林縛自然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林縛知道災民苦,但是他也不可能讓所有災民吃飯管飽。普通災民都是施野菜粥,一天兩頓,每天以半斤米定量,饑多飽少,維持不餓死罷了;組織起來幹雜役活的吃糙米飯,以一斤半米到兩斤米為定量,偶有葷腥;幹最臟最累活的,自然才有饅頭、米飯管飽的待遇。

屍體掩埋結束後,為防止崇州縣裏看了有意見,林縛就將臨時組織起來的兩千名精壯漢子都就地解散歸入十座救災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