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4)(第4/5頁)

“百家”,表示家數很多。西漢初期的司馬談(即司馬遷的父親),曾將“諸子百家”總括為“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雖然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家有各家的道理,但對於歷史的研究也因思路的不同表現出了精彩紛呈。

在包括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等學派的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數儒家了。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則是孟子和荀子,這二老的作品,對時局的判斷相當到位。這些文學家都不僅僅是文學家,還是思想家、政治家,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墨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受歡迎,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市場。墨家的創始人為春秋末戰國初的墨翟。墨是一姓氏,跟張王李趙除了長得不一樣,其他的沒什麽區別。墨子以及他的墨家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反對戰爭。

墨家反對舊的貴族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同”,希望有一個賢德的國君;還主張“節葬”、“節用”,反對儒家的“厚葬”和權貴們的鋪張浪費。墨子及其門徒還是個科學團體,他們在天文、物理、數學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

道家思想在當時也曾經輝煌一時,道家提出:佛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句話的深層意思和現代社會的和諧有異曲同工之妙,簡單道出了人與自然、宇宙的本質聯系。道家“道”的本義是人走的道路,引申為規律、原理、宇宙的本源等意思。先秦諸子中以“道”為思想核心的學派,被稱為“道家”。

在道家看來,人生在世,受到無數外在的束縛,如肌體之累,聲色之樂,利祿之欲,死亡之懼,仁義禮樂之羈等,人生無數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也正在於此,只有超然於這一切之上,才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道。所以他們講求“無為”,主張追求個人的精神自由,提出要棄仁背義,廢禮毀智。

對於大秦王朝來說,對其影響最深的要數法家思想了。法家主張法治,強調耕戰,反對“法先王”,主張建立和鞏固新的等級制度。他們將社會秩序、人倫規範等所有的道德範疇之內的東西全部用利害關系去解釋,並制定出一整套的體系去規範,以此為出發點,建構起君主專制政治的基本原則。

法家提出的君主專政政治思想,直接把秦始皇帶進了溝裏,並且萬劫不復。但是也正是由於法家思想的帶動,秦朝才能建立起一整套君主集權制的專政制度,這對秦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樹立了一個榜樣,一個範本。

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毫無疑問是中國人進一步擺脫蒙昧意識的思想解放運動。從產生百家爭鳴的社會外部環境而論,當時的中國彌漫著一種自由、民主的氣氛,統治者對士人自由的議學議政給予相當的寬容,表露出較濃的民主氣息。

在百家爭鳴時期,既然是爭鳴,相互之間就會有沖突,像是一群人握著不同的思想圍成一個圈在搞辯論賽一樣。思想沖突是常有的事兒,而社會並沒有一個管理有效的文化管理局,也沒有一個追求真善美的標準。相互爭鳴的百家只是以為真理只掌握在自己一人之手,其他的都是異端邪說,必須禁絕。

由於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沒有強有力的制度對一些不合時宜的思想進行有效的控制,世間萬物,分分合合,先秦諸子的這種唯我獨尊意識,看似紛亂卻在某種程度上揭開了中國古代思想界“獨尊”局面的序幕。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就是吸取了先秦諸子的經驗教訓而形成的。

儒家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笑到了最後。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前途一直不被看好,特別是在秦國,一直沒什麽市場。由於儒家思想不符合一心攬權的統治階級口味,因此在秦國得到了限制。

秦王嬴政剛剛繼位之初,有一本和儒家思想接近的著作非常有影響力,那就是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雖然這本書思想上和儒家思想有著內在聯系,但它系統地說明了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和文化知識,是各種思想的總寫,而且還詳細表達出了呂不韋本人對國家、國君和政權的各種思考和認識。

事實上,在呂不韋門下有不少儒家的信徒。呂不韋的執政方針,也采納了不少儒家的某些主張。但呂不韋不能為嬴政所容,呂不韋兼采儒、法的施政綱領,也未被嬴政所接納。但是不論嘴上強硬的秦始皇,還是站在實用主義立場上的秦始皇,最終還是看到了儒家思想對鞏固其統治的重大作用。

儒家學說繼承了血緣宗法時代的原始民主和人道的遺風,重視血親人倫、現世事功、實用理性和道德修養,宣揚忠君孝長、社會倫理。司馬談以為,“其(指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雖然儒家思想的獨樹一幟不免有迎合統治者思想的嫌疑,但也正是這些思想使得社會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