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4)(第3/5頁)

“焚書”和“坑儒”這兩件歷史性悲劇事件,在中國人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痛。眾多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史書及書畫等作品從此失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流失。這場焚書坑儒事件作為世界文化史的一次浩劫被載入了各國的文化史冊,作為不尊重文化的經典案例流傳下來,令國人為之蒙羞。

秦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非但沒有達到“家天下”的構想,反而促使強大的帝國短時間內便土崩瓦解。天道循環必有因果報應,雖然此時的始皇帝唯我獨尊,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但他也不能擺脫這個自然規律。秦始皇對人民及群臣殘暴的統治,最終還是激起了民憤。到了秦二世胡亥繼位,更是在他老子的基礎上變本加厲,瘋狂地以嚴刑峻法謀一己私利。群臣人人自危,秦朝建立之初的一些管理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秦始皇去世之後,秦二世的繼續暴戾統治使老百姓對嬴氏帝國徹底失去了信心。在多重原因的造就下,一個有抱負的年輕小夥子陳勝站了出來,大呼:天下苦秦久矣!並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

揭竿而起的義軍一開始民心所向,所向披靡。在陳勝發動起義後的第三年,原本在一小地方的流氓頭子劉邦也湊起了熱鬧,並且鬧的動靜還不算小,竟然率軍攻入了鹹陽。到了鹹陽的劉邦召集當地豪傑開會,開始收買民心,並“約法三章”“除去秦法”,這一舉措竟然讓他最後取代秦始皇的子孫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劉邦作為一個基層的混混級人物,在揭竿起義中僅用了一句“一定革除秦朝法令”就深深地打動了當地的人民,他們聽到劉邦起義口號之後紛紛響應,熱誠擁戴劉邦。這充分表明了經歷過秦朝苛政的人民對秦埋下的深深的仇恨。劉邦部分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漢王朝存在期間的確在國家管理制度方面進步了很多。

秦朝無情滅亡的事實,給社會和各層人民以深刻的警醒。人們在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時,又重新想起了孔孟思想和言論,比如荀子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從秦末大起義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可以支持一個政權,也有力量推翻一個政權,可惜秦始皇迷信的是他那盜版法家思想,他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在秦始皇的家天下思想的影響下,他自己和二世胡亥都以所謂的天子自居,認為百姓就是自己的私人財產,可以任由他們掠奪索取,他們卻沒想到會被老百姓給推翻取而代之,所以,說到底人民群眾是國家的基礎。國家之興亡,君主之威辱,官吏之貴賤,一切的一切都決定於民心的向背。

不管秦王朝當時做出了如何不靠譜的事,但它的存在在歷史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它帶領中國走進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特別是,秦王朝統治的15年間,建築業、農業、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制度建立的也相當完善,對後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的領導人都十分重視依法治國,尤其在嬴政重用韓非之後,在治國方略中重視了法家理論,形成了“緣法而治”的傳統。法令一經頒布,包括國王在內,都不得隨意更改,都必須遵法、守法。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也說明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這種理想化的構想。

領導者的藝術中有一條就是在政策的實施上一定要身先士卒,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兒,怎麽能要求別人去做?其實早在秦昭王時期這方面就特別注意。有次,秦昭王生病臥床,老百姓知道後,紛紛祈求神靈保佑昭王早日恢復健康,可昭王聽過匯報後,不僅沒有表示絲毫的欣喜和稱贊,反而指斥那些百姓違反了秦法。

秦法中的《廄苑律》規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由政府安排考察耕牛喂養狀況。對牛喂養得好的,加以獎勵,對喂養不好的,給予處罰。所以當秦昭王聽說百姓要為他宰殺耕牛祈禱時,就很不高興。並解釋道:法律規定如此,必須依法行事,不能讓制度成了口號!這樣一來,他的威信便更高了。

在秦國歷代開明君主的努力之下,秦國逐漸形成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人民對國家的忠誠的和認同感也達到空前的高度。秦朝統一六國後,雖然說文化無國界,但是統一後的交流還是要真正方便很多。在秦朝經營的15年間,文化、藝術、科學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就是事實證據。

在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中,學術思想界出現了諸子並起,學派林立,相互駁難的空前繁榮的文化氣象。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各逞胸臆,有的議論政治,有的闡述哲理,進行思想上的交鋒,後世稱之為“百家爭鳴”,這些學派間的學術爭論看似混亂不堪,但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