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統一六國篇始皇帝的追夢歷程(4)(第2/4頁)

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在即,可始皇帝由於比較重視這次戰爭,攻打楚國的總司令一直還沒定下來,雖然始皇帝也走了公開選拔公開應聘的路子,各個驍勇善戰的年輕將領都踴躍報名,老將也不甘落後。青年將領中的代表最出色的莫過於李信了,而老將代表王翦也經過一輪輪的選舉挺到了最後。

李信、王翦二人就競選攻打楚國主帥的職位同時進入終極面試,面試官就是他們的老板秦王嬴政。年輕的嬴政只有一個問題:若你伐楚需要多少人馬?年輕氣盛的李信說20萬;而經驗豐富的王翦說非60萬不可。嬴政最終派李信當了大軍總司令領軍20萬南下伐楚,同時也允許了王翦的告老還鄉請求。

秦、楚大戰正式開始了。秦國總司令、年青一代的翹楚李信剛開始果真不負眾望連打了幾次勝仗。當然,在滅門之危面前,楚軍也並不氣餒,從上到下都拿出了玩兒命的心態,項燕尾追秦軍三天三夜,最終奇襲成功,秦軍在慌亂之中損失慘重,秦軍大敗。

在最後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軍如此慘敗已經很難見到了,當戰敗的消息傳來之後,秦王嬴政後悔莫及,現在他終於明白了當初王翦提出的非60萬大軍不能徹底滅楚的論調是正確的,老同志的經驗還是非常寶貴的,戰敗後的秦王嬴政痛定思痛,最終為了滅亡楚國,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王翦。

秦軍在攻楚的戰爭中吃了敗仗,嬴政想到了王翦,為了請老將王翦出山,他做了一個讓王翦特別感動的舉動,特地趕到了王翦的故鄉頻陽,放下了架子,親自邀請王翦出山。一向謹慎的老將王翦還是堅持自己的非60萬兵力不可的觀點,獲得嬴政的應允後終於答應出山。

秦王嬴政果然是一個虛懷若谷的英明君王,60萬軍隊幾乎用盡了秦國軍力,他雖然對王翦要求的軍士數量不滿,但是還給他60萬士兵,王翦帶著秦國的所有家當出征了,不成功便成仁。臨行前,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一向名利觀念淡薄的王翦提出了各種包括良田、金錢等在內的大量物質要求,並時刻提醒秦王遵守諾言。

當總司令的人看起來是挺風光,但是他們背後面對的壓力也是巨大的。老將王翦上任後不斷組織自己的高級將領開會,認真總結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采取屯兵練武,堅守不戰,麻痹敵人,從而達到以逸待勞的戰略目的,面對楚軍的挑逗、叫囂,他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把重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適應南方氣候、環境中的訓練上。

秦王嬴政通曉戰爭的規律和技巧,所以每次大戰他基本不去幹預主帥的戰術方法,這次攻楚,王翦為了讓士兵適應南方氣候,很長時間都沒有組織大戰,然而秦王嬴政在關鍵時刻也沒有掉鏈子,集結全國上下所有人力物力對前線戰士的生活給予保證。

經過實地訓練的秦軍,一年多以來,在總司令王翦先適應、再圖戰的方針指引下,已經對楚國的情況基本適應,加之生活水平也高,各個紅光滿面、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兩軍對壘,此消彼長,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由於長期沒有遇到他們想象中的大戰,鬥志漸漸松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

對秦軍無計可施正準備打道回府的楚軍剛一轉身,就聽到了屁股後的戰鼓聲,回馬槍這種高端技術又不是人人都有的,士氣大振的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進內地,殺掉了楚國方面總司令項燕。公元前223年,楚國司令部壽春被占,楚王負芻被擒,楚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秦、楚兩國主力雖然還在相持階段,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戰局已經呈現一邊倒的局面,楚國打敗已經不可避免,秦王嬴政看到秦、楚之戰已沒有任何懸念,就開始不甘寂寞地又加派出自己家的最後家底兒,任命王賁為大將軍率軍圍攻魏都大梁,徐圖在戰敗楚國的同時滅亡魏國。

魏國首都開封這個地方,被很多國家看好,歷史上曾多次在此建都,雖然因為臨近黃河的原因,歷史上時不時地給它開玩笑,洪水淹了又淹。但在當時由於地處中原,交通便利,而且四周地勢平坦,特別適宜農作物生長,可以為國家提供大量的戰備糧倉,因此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

魏國的國王向來不是安分守己的君主,基本每次戰國聯軍都能看到魏國軍隊的身影,常常打仗自然知道戰爭的殘酷,魏國的領導層有先見之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城防,為了保證工程質量,魏王往往是親自監督,因此雖是土築,卻是異常堅固。

面對開封堅固的城墻,秦軍強攻不下,熟讀兵法的年輕將領王賁忽生一妙計——水攻。城墻固然堅固,但是畢竟還是土堆砌出來的。而開封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譽,施行水攻非常方便,果然,僅僅三個月,從黃河鴻溝引來的水便毀掉了大梁的城墻壁壘,魏國只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