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來不是夢(1)(第3/5頁)

在領導秦莊襄王愛好戰爭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公元前248年,軍事新星蒙驁再次率軍出征,這次問候的對象是秦國的老對手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邯鄲之圍之後,不問時事埋頭發展經濟,經過了幾年的喘息,國力、軍備等方面都有所恢復。好了傷疤容易忘了疼,蒙驁這次要給趙國再添新傷。

趙成王是個不安分的人,趙國經過幾年的國內經濟改革,國力慢慢強盛之後,就懷念起以前趙國作為超級大國時的風光了。趙成王制訂了一個超楚趕秦的計劃,準備重塑趙國的國際形象。碰巧當時魏國和燕國正在打仗,鑒於以前和燕國有點小矛盾,趙成王發布軍事動員令,命令趙軍協同魏國去攻打燕國。

趙國派遣老將廉頗率軍和魏國一起欺負燕國,弱小的燕國無計可施,很快首都又被廉頗圍了起來。聽到廉頗大勝,趙成王很高興,看了趙國又能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了,高興之余他在沒有燕國參與的情況下,自行制定趙、燕兩國的雙邊協議,並草擬賠款數額,指定割讓的土地範圍,準備拿到燕國逼迫燕王簽字。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趙成王正在做著打敗燕國後大肆搜刮不義之財的美夢時,聽到蒙驁進攻趙國的消息,趙成王當時就暈了。當時廉頗帶兵出征,趙國主力部隊都在燕、趙、魏的戰場上,國內布防空虛。蒙驁抓住機遇,一舉攻克趙國37座城池,剛剛恢復元氣的趙國又遭到了歷史上最沉痛的打擊。

秦國軍事專家蒙驁非常善於推理,打敗趙國後,他運用同一理論,結合魏國也在和燕國搞軍事演習的事實,得出了魏國目前國內同樣空虛的結論。蒙驁攜勝利之威,劍鋒一轉又對魏國發動了軍事突襲行動,接連攻克了魏國的高都和汲。這場針對趙國和魏國的戰爭以秦國全勝而告終,這場戰爭也成就了蒙驁的軍事輝煌。

面對秦國的進攻,趙、魏兩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白起在,肯定會繼續擴大戰果,所以白起因被領導猜忌而死。可惜這場戰事的將領是蒙驁,他顯然政治天分不錯,他很明白一個下屬的價值不在於怎麽向領導展示,而在於怎麽被領導利用。為了不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領導的必殺錄中,他及時結束了這場戰爭。

蒙驁出於對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的考慮,在還沒有完全摧毀趙國和魏國的軍事實力的情況下,停止了軍事行為。他這麽做雖然避免了功高震主而被領導猜忌,但從戰國大局來看,他這麽做給了其他諸侯國凝聚力量反擊的機會,出於對秦國的恐懼,國際軍事聯盟又一次組織起來,最終導致秦國一場大敗。

在職場上有這麽一種人,工作沒別人忙,活的卻比別人長,秦國大將王龁就是這樣的人。說他有能力可他每次都做白起的跟班小弟,而白起死後給了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他也沒折騰出什麽大事;說他沒能力吧,他卻能歷經秦國四代而不衰,深受領導和同志們好評。應該說以王龁為代表的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在戰國軍事界,王龁稱不上什麽名將,但卻絕對是一位宿將。公元前247年,王龁獨率大軍侵略韓國,倒也順風順水,戰勝後還在韓國建立了太原郡,應該說這次是王龁超越白起、揚名軍界的絕佳機會,遺憾的是秦莊襄王把他緊急召回。當然王龁並不是因受秦莊襄王的猜忌被召回的,而是國內後院起火,不得不回。

王龁從前線匆忙返回是受了魏王的牽連,平白無故受到以蒙驁為首的秦國恐怖分子的攻打,魏安釐王不幹了,本身他就是個小心眼的人,又碰到這種無來由的吃虧事,他怎能咽下這口惡氣,在沒有合適的發泄途徑的情況下,他秘密策劃了報復秦國的軍事打擊行動。並不計前嫌邀請移民趙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加盟。

信陵君魏無忌為了解救趙國邯鄲之圍,曾經偷魏王的兵符並且制造人命案,邯鄲之圍解除後,他怕被魏國起訴通敵賣國罪,一直滯留趙國,因此信陵君收到魏安釐王請他回國的消息時,他很動搖,自己無奈之下對魏國做出了不忠不義之事,如果回國還有什麽臉面再見江東父老呢!

在到底回不回國這個問題上信陵君很糾結,他的門客薛公、毛公看出了主人的糾結所在,就利用民族大義對他說服教育:“國家目前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旦秦國攻破了魏都大梁,你們的祖墳都會被刨,那時候要臉面還有用麽?”信陵君解開了心結,順利回國。魏安釐王不計前嫌任命信陵君為國防部長,籌備攻秦。

這次受魏王委托,信陵君再次組織國際縱隊攻秦。信陵君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一,憑借他的國際影響力和在魏國的工作性質,在發出他親筆簽名的攻秦邀請函之後不久,各國反響強烈,紛紛表示對信陵君以前的糊塗舉動表示理解,現在一定要齊心協力攻打秦國,為表現誠意,楚、韓、燕、趙四國立馬派來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