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國發展篇生逢亂世,身不由己(3)(第4/6頁)

衛國是周文王的幼子康叔的封地,從建國到秦二世胡亥廢掉衛國的爵位,共經歷35君延續了838年,其間衛國滅亡了兩次,又兩次建國,不得不讓人感嘆它的生命力強大。衛國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衛國曾有一位世界級名人衛懿公,他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並自認會長,開創了保護野生動物的先河。

當今世界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已經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但春秋時期,作為衛國君主衛懿公這麽做卻有點玩物喪志了,趁他心不在國,鄰居狄族侵占了衛國領土,衛懿公也駕鶴西遊去了,衛國第一次滅亡了。然而衛國在齊國國主齊桓公小白的幫助下,不但復了國,反而國土面積又擴大到了齊國的疆域。

齊國國主齊桓公小白,人稱戰國及時雨,他曾與衛國簽訂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承諾如遇到外族入侵齊國有義務去打抱不平。衛國後人在亡國後找到他,他二話沒說率軍趕走了衛國入侵者。衛國新君感激不盡,臨走時一直送出國境三十多裏。根據當時的國際慣例,齊桓公大手一揮,把衛國境外的三十多裏土地都劃歸了衛國。

距離第一次亡國400多年,衛國再一次遇到了生存危機,魏安釐王親自帶隊,滅了衛國。原來魏國在馬陵之戰時敗給了齊國,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魏安釐王想找個機會重塑國家形象,獲得其他諸侯國的尊重,可實在是能力有限,力量也不允許。為了展現昔日威風,魏安釐王挑了個軟柿子捏,滅了衛國。

魏安釐王欺負弱小的衛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憤慨。但口頭譴責改變不了衛國滅亡的事實,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戰國時局也在混亂,各國都為私利忙得不可開交,像春秋五霸那樣講“仁義”的大國還會有嗎?衛國告訴你:有!說出來誰也不信,這次秦昭襄王路見不平一聲吼,拔刀相助幫衛國復了國。

秦國崇尚武力強國,信奉弱肉強食,為什麽這次一反常態,充當了國際警察,幫衛國復國呢?秦國只能說不是故意。原來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各國都來向他朝拜,結果魏國使團遲到了。秦昭襄王認為是對他的不尊敬,就派兵攻打了魏國。秦國占領魏國後出於種種考慮,做了個順水人情,衛國重新復國了。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四方朝拜,各國順服的感覺就是爽!但好景不長,公元前251年,秦國最偉大的領袖之一,君主集權論的探索者秦昭襄王因病醫治無效,於秦都鹹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他去世後秦國全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人們對秦昭襄王展開各式各樣的哀悼活動,紀念這位為秦國強盛作出突出貢獻的國家領袖。

秦昭襄王去世後,很多有識之士都寫出悼念文章,有文章指出,在秦昭襄王55年的從政生涯當中,秦國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六國的實力得到實質性的削弱,他站在歷史的高度前瞻性地掃除了對王權有威脅的勢力,為孫子始皇帝最終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秦昭襄王一生,他取得這種舉世矚目的功績並不是偶然,年輕時他就注重加強個人素質的培養,建設性地強調君主集權和重用布衣客卿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性。他任用賢能,打擊了秦國的分封貴族,創造性地為秦國選擇了一條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道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秦國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縱觀秦昭襄王的一生,是不斷鬥爭的一生。他少年繼位,由於年齡的關系,母親宣太後一直手持大權,在範雎到來秦國之前,宣太後和外戚魏冉,一直對秦國的政局起著導向作用。作為一個有志的君主,母親親戚的專權,舊貴族舊勢力的頑固,讓他成了沒有實權的花瓶君王,想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理國家,非常困難。

困擾秦昭襄王的國內政治格局,其實在其他諸侯國中同樣存在,戰國時期,貴族掌權不僅是一種潮流,更是時代使然,由於沒有有效的監管制度,貴族們權力巨大,甚至可以淩駕於法律之上,治國需要能臣,而行政資源掌握在貴族手裏,他們沒有能力,卻廣招門客,賢能之士沒有門路,只能做貴族們的幫閑人。

秦昭襄王找到了制約國家發展的原因所在,為了能招納賢才為秦國所用,他大膽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引用“不問出身只唯才”的幹部任用體系,吸引了包括範雎在內的人才爭相赴秦應聘,在範雎的輔助下,秦昭襄王一步步將王權集中。制度的開放,政治的清明,為秦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在秦昭襄王的任期內,他在範雎謀士的幫助下,實現了政權的穩固,國家權力高度向君王集中,軍事實力強橫,秦昭襄王為實現一名能手握國政、獨斷專謀、操生殺大權的真正國君殫精竭慮,他所構建的國家政治體系成為後來始皇帝組建國家的樣板工程,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實現皇權的無限性提供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