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國發展篇生逢亂世,身不由己(3)(第2/6頁)

周王室衰微以後,一些諸侯國開始覬覦九鼎。他們以為,如果得到此物,就能挾天子而號令天下,稱霸、稱王,這種不謀而合的統一看法也給他們帶來了常年征戰相互爭奪的局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揮師北上,飲馬黃河。周定王派使者去慰勞,楚莊王竟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流露出取而代之的意圖。“問鼎”一詞由此出現,其霸氣之意也自然流露得淋漓盡致。

其實楚莊王大可不必為問鼎一事感到自己做得過分,因為他也就是隨口問問,過過嘴癮罷了,而秦國卻喜歡實在的。在此次奪得九鼎之前,秦國就覬覦這九只鼎很久了,每次去周王室那裏敘舊、旅遊,參觀九鼎都是必有項目之一。有次,秦王實在按捺不住跑到周老哥那裏,好話說盡,連哄帶騙,周王室仍然不答應給他。

秦國看到僅憑威逼利誘實在不能把九鼎占為己有,於是在無望之下,性格急躁的秦王頓時起了動粗的念頭,想用武力搶奪。周王室連忙向齊求救,沒辦法,自己實力不強只能低頭求人了。齊兵出、秦兵退。可是周王室萬萬沒想到,這只是引來了另一只狼而已。

齊王幫周王室保住了九鼎,沒想到齊國也是無利不早起,提出了和秦國一樣的要求:想要九鼎。周遂派顏率到齊國忽悠齊王。顏率說:“您老大哥既然說要九鼎,我本應該雙手奉上,但是要把九鼎送來,必然得經過魏國或楚國。魏國、楚國那群鼠輩要是知道這事兒肯定想都不想就把它截去。”同時周天子又忽悠齊國說九鼎要81萬人才能拉動,齊王暫時擱置了要九鼎的念頭。

姬延投降秦國後,秦昭襄王沒有虧待這位昔日的領導,封姬延為周公,至此東周王朝正式宣告滅亡。自古以來,亡國之君大都會遭人唾棄,不過姬延跟夏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夏桀、商王朝最後一任君主殷紂相比,境況還是不錯的,他最起碼沒有落個暴君的惡名。周王朝雖然毀於他手,但他沒有理由為此承擔全部責任。

公元前242年,已經老邁的西周公周赧王眼睛一閉不睜。赧王一掛,名義上的周朝天子也算是徹底沒了。又過7年,即公元前249年,子承父業的秦莊王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就是發兵將東周滅亡。至此,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姬姓周王朝在存在了800多年後,灰飛煙滅,徹底結束了歷史使命。

歷史之所以能夠引人注目,除了它能實現文化的傳承之外,還因為歷史中有著無數的巧合,給人留下奇妙的想象空間。公元前256年,東周王朝投降秦國,大秦皇朝一統天下勢在必行。與此同時,在一個叫沛縣的小地方,一個叫劉邦的嬰兒也呱呱落地,大秦皇朝還沒有建立,歷史老人已經為他選擇好了掘墓人。

周朝滅亡之後,九鼎被拉到了秦都,不過一點兒都不像顏率說的需要81萬人才能拉得動。此時坐在大殿上的秦王一陣的洋洋得意,幾代人未竟的事業在自己手上成了現實。獲得九鼎的秦國更是空前的自信,可以說氣焰上又囂張了數倍,九鼎在手,以後再發生戰爭,攻打誰、怎麽打都是名正言順的。

九鼎的獲得,顯示了秦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對於秦國獨持九鼎,各大國雖然不服氣但也是敢怒不敢言,很快一向欺軟怕硬的各諸侯國君主心中有了默契,爭先恐後地派出專使到秦國祝賀。對於這件事,一向自大自滿的秦國特別記載在自己家的發家史裏,成語“天下來賓”就是從這兒得來的。

通過非法手段獲得九鼎後的秦國野心越來越大,在爭取早日實現統一宏偉藍圖面前,其他阿諛奉承之類的這些緩兵之計已經起不到什麽大的作用了。秦國之所以能在六國中脫穎而出,除了他軍事實力強大之外,和他們有著冷靜的頭腦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得到九鼎的秦國並沒有裹足不前,最起碼侵略還是要繼續。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的一天,秦昭襄王坐在王宮內,浮想聯翩,一種滿足感油然而生。自己做了秦國君主這麽多年,對內重新梳理、整合,掃除各種政治障礙,對外實行軍事擴張,打擊一切可能威脅秦國的勢力,幾十年間秦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版圖不斷擴大,幾乎為子孫一統天下掃平了所有障礙。

秦昭襄王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明白自己已經老了,客觀規律告訴他總有一天國家的權力要交給接班人安國君,可兒子安國君好色荒淫,沒有足夠的威信和能力統治國家。為了江山的穩固,為了秦國能在世界立於不敗之地,秦昭襄王在繁忙的公務之余,一直在清理對秦國有潛在威脅的人和事。

為了讓兒子能輕松接管秦國政權,秦昭襄王一直在清掃有可能威脅國家的政治流氓。白起是第一個被清除的對象,他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白起是第一個,絕不是最後一個,就在白起在閻王面前哀嘆秦昭襄王對自己不公時,沒想到很快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老對手範雎也到閻王報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