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國發展篇生逢亂世,身不由己(3)(第3/6頁)

出於對白起的妒忌之心,長平之戰後範雎通過自己對領導秦昭襄王的影響力,成功陷害了白起,致使白起含恨而死。自以為聰明的範雎其實根本沒有看透白起死亡的真正原因,就在範雎還在為競爭對手的死而高興的時候,範雎做夢也沒有想到,同樣的命運也落在了他身上,秦昭襄王馬上要向他舉起屠刀。

白起死後,秦昭襄王仍舊按照白起的作戰方案,繼續進攻趙國,最後對趙國首都邯鄲實施了包圍戰。包圍邯鄲後,由於王龁攻城不利,範雎就向領導秦昭襄王推薦好哥們鄭安平為將。鄭安平是魏國人,也是當時的名將,當年範雎落難,無奈從廁所裏逃生後,就是鄭安平容留了他。

範雎打著為國選才的幌子推薦鄭安平為包圍邯鄲的秦軍總司令,其實範雎是有私心的,把鄭安平推上秦國第一武將的寶座,那麽他們哥倆在秦國一文一武,可以共葆福貴。誰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安平本身在軍隊過著高級將領的安逸生活,範雎硬要他去爭取進步,結果害得鄭安平丟了性命。

鄭安平通過範雎的推薦到邯鄲前線任總司令,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他連一把火都沒燒就被趙國外援春申君、信陵君分割包圍了。原來圍攻邯鄲的秦軍,大都是白起的舊將,由於白起威望尚存,這幫將士早就看範雎不順眼了,現在鄭安平打著範雎的旗號來上任,更是激起了軍憤,軍隊都不聽他的調度,不大敗仗才怪。

由於在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之戰中王龁作戰不力,總司令換成了鄭安平,誰知他剛上任就被趙國援軍包圍,鄭安平是個軟骨頭,為了保住小命,就帶隊投降了,樹倒猢猻散,剩下的幾支秦軍也都被逐一消滅。鄭安平做這種丟國家面子的事,在秦國輿論界引起強烈反響,本著懲前毖後的目的,鄭安平依法被誅九族。

秦國在攻趙的關鍵時期吃了敗仗,國際形象受損,但秦昭襄王在憤怒之余,卻還有些高興。不用懷疑是他因戰敗導致失心瘋,他欣慰的是這次失敗把白起的忠實崇拜者全部借外人之手除了。按照責任倒查的原則,前線總司令是範雎推薦的人,如果追究起來,範雎有舉薦不當的責任,可一向嫉惡如仇的秦昭襄王卻沒有處分範雎。

哥們鄭安平戰敗投降,作為舉薦人範雎卻沒有受到處理,這讓範雎產生了一種錯覺,秦昭襄王是離不開自己的。其實範雎想錯了,秦昭襄王不是不處分他,而是故意饒了他,他需時間來搜集範雎更多的罪證,所以暫時由著範雎折騰,這就是傳說中的欲擒故縱,等找到足以治範雎死罪的證據的時候,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置範雎於死地。

哥們義氣嚴重的範雎安排許多親朋好友在政府任職,河東郡守王稽也是其中之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被指控通敵賣國,秦昭襄王在沒有走司法程序的情況下就直接處死王稽。秦昭襄王不會放過這次鏟除範雎的良機,他當眾點名責問範雎為什麽他推薦的人都犯這種叛國罪,是不是和他個人動機有關系。

範雎經手的人事安排兩起都以叛國罪被起訴,這關系到對國家的忠誠問題。在輿論和秦昭襄王的強大壓力下,他趕緊以退為進主動辭職,想用自責逃避死刑。秦昭襄王為了等到這一天費盡了心機,能讓範雎這麽蒙混過關麽?於是在範雎回老家的路上,一出悲劇重新上演,範雎被賜毒酒一杯。

客觀的說,範雎很有才,他來到秦國後忠心耿耿輔佐秦昭襄王,為領導出了很多很實用的點子,秦昭襄王能在政治鬥爭中站穩腳跟,範雎居功至偉。但範雎在百忙之中忽略了急流勇退這個詞語,最終落得和文種、伍子胥一樣的慘淡收場。

或許聰明的範雎早就想到有被秦昭襄王拋棄的那一天,但他還是抱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對秦昭襄王貢獻很大,老領導老了,他的兒子將更需要他的輔佐,秦國未來的發展建設離不開他。他錯了,正是因為安國君的無能,老領導秦昭襄王才不會留下這位有著聰明頭腦的重臣。

在紛亂的戰國時期,除了那些整日喊打喊殺的國家整日忙碌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存在著無數的奇人奇事,這就是弱小的衛國,公元前254年,即秦昭襄王五十三年魏安釐王殺死衛懷君,衛又一次亡國。但到始皇帝統一天下,衛國還在弱弱的存在著。

在戰國這個弱肉強食的年代,戰國七雄尚且面臨生存危機,衛國作為一個彈丸大小的諸侯國,卻過著非常愜意的小日子,當然不是因為他有什麽秘密武器,而是因為它太弱小了,小到其他國家都不好意思去攻打它。弱小的衛國是幸運的,它的幸運開了中國歷朝歷代之先河;它的興亡,在中國歷史也是非常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