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秦國發展篇生逢亂世,身不由己(2)(第3/4頁)

得到齊湣王的召喚,韓、趙、魏三國舉雙手贊同跟隨齊湣王攻秦,傻子都會算這筆賬,跟隨身強力壯的老大一起去攻打另一位身強力壯老大,肯定比同時受兩位老大的欺淩要合算的多。況且秦國如果遭受重大打擊,綜合國力肯定會倒退,此消彼長等於給了他們更大的生存空間!

作為挑撥離間秦、齊兩國關系計劃的發起者和實施者,燕國更是有著攻秦的理由和需求,當然也支持齊國攻秦。齊國勝利的話,作為戰勝國燕國肯定能分一杯羹;如果秦國有能力展開反擊,齊國倒黴了,燕國和秦國的領土並不接壤,根本不用擔心秦國的報復,參加這樣的軍事行動,燕國怎能會不同意呢?

然而由於是利益的結合體,這場聯合行動剛開始,各國就都開始打自己的小算盤,五國聯軍和秦軍耗了一段時間後,進攻的、觀望的、拖後腿的都出現了,步調難以統一,當然不會有什麽成效。韓、趙、魏最終也頭腦清醒了,長期下去,利益是沒有的,得罪秦國是一定的,五國聯盟開始同床異夢的生涯。

還是趙國領導最機靈,看到五國聯軍失敗的必然性,首先派了部長以上級別的高官,跟秦國首腦進行了秘密會晤,會談中趙國講述了秦、趙兩國的傳統友誼,說明了這次聯合攻秦趙國的無辜,強調了齊國的威脅是這次糊塗行為的主要因素,為了表示誠意,趙國願意在五國聯軍中作秦國的內應,配合秦軍的反侵略軍事行動。

面對趙國在對抗中向秦國示好,國際社會頗有微詞,都認為趙國的行為是投降主義。其實為了保證趙國的利益,趙國只有挑撥秦、齊之間的矛盾,逼迫齊國認真攻打秦國,畢竟趙國長平之戰後軍事上已經淪為二流國家,想再和秦國搞軍事對抗只能借助他國的力量了。

其他國家聽說趙國和秦國親密接觸之後,一邊譴責趙國的不仗義,一邊效仿趙國,去跟秦國進行了接洽這樣的歪風邪氣,徹底瓦解了五國聯軍的戰鬥意志。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各國都認為再打著攻秦的幌子也沒有任何意義了,還不如早點回家。五國聯軍正式解散,齊國也在這次攻秦中和各國都結下了怨恨。

五國聯合攻秦的鬧劇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雖然這次聯合攻秦並沒有對秦國帶來實際的傷害,但秦昭襄王仍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一直對齊湣王組織五國聯軍的舉動懷恨在心。公元前284年,經過三年的精心準備,在秦昭襄王誠懇的威逼利誘之下,秦國出面組織秦、韓、魏、燕、趙、楚六國聯軍,正式向齊國開戰。

六國聯軍伐齊之前,秦國軍事委員會做出了詳細的戰前分析,秦國總結了上次齊國伐秦失敗的原因,最終認定是齊國的信心不夠堅定,才最終導致聯軍離心離德。秦昭襄王吸取了齊國失敗的教訓,主動放棄了六國聯軍的主導權,通過暗箱操作,推舉燕國的大將樂毅為聯軍總司令,表明秦國攻齊的堅定態度。

在六國聯軍伐齊戰前總動員會上,秦昭襄王作為德高望重的領導,代表各國諸侯王講了話,在表明秦國在此戰中的決心之余,引用上次聯軍攻秦的失敗戰例,側面警告各國要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否則事後秦國會給他點顏色看看。秦昭襄王高水平的演講使各國免除了後顧之憂,都齊聲表示願意甩開膀子跟著秦國幹。

這次秦國組織的六國聯軍完全是明星陣容,軍中將星如雲,燕國的樂毅、趙國的廉頗、秦國的白起,這些將領的加盟可以說是代表了戰國時期的最豪華組合。反觀齊國,長年征戰令將士非常厭倦戰爭,國內經濟疲軟,綜合國力不斷下降,外匯儲備空虛,外交更是一塌糊塗。因此這場戰爭沒開始就已經決定勝負了。

六國聯軍雄赳赳、氣昂昂,揮師東進伐齊,正如戰前指揮部的預料,齊軍在濟水對六國聯軍進行了瘋狂的阻截。這也難怪,齊國處在東部的平原地帶,明知道兵法中據險而守的道理,可是國內無大山大川之險可以阻隔敵人,只有濟水還勉強算得上有險可依,因此齊國在此集結了全國絕大多數的兵力,誓死堅守最後的防線。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人心相背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齊軍本來就對戰爭有反感,這次為了保衛家園,有心抗敵,但是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六國聯軍全體將士士氣高漲,在樂毅將軍的率領下,強攻濟水。名將的軍事才能就是不一般,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濟水西岸防守的齊國部隊全軍覆沒。

由於齊國在濟水之戰中投入了絕大部分的兵力,戰敗後齊國軍事實力幾乎消耗殆盡,很難再對六國構成威脅了。然而韓、魏出於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打起了退堂鼓。秦、楚兩國也想保存齊國的實力牽制其他幾個小國,於是六國就地分贓,撤兵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