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起始篇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3)(第2/2頁)

嬴異人時常哀嘆:為何生在帝王家呀!王二代的成長過程,就是一部兄弟之間不正當競爭的血淚史。縱使嬴異人不去招惹別人,別人也不會放過他。如果能爭得贏倒還罷了,關鍵是他總成為兄弟鬥爭的失敗者。失敗原因不是他的智商問題,而是後台不硬,這成了他的致命傷。

作為女人,有時要精通要挾男人的手段,而嬴異人的母親夏姬卻是一個十足的黃臉婆,沒有對老公安國君施展這些手段的機會。老媽幫不了他,嬴異人在爭寵的道路上那真叫一個難。

真正的悲慘不是只有吃不飽肚子的生活,對王族的大批後備幹部來說,得不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才是他們莫大的痛苦。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按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嬴異人的未來將看不到任何希望。

嬴異人的命運在兩個人物出現之後終於出現轉折。這兩個人一個叫範雎,另一個叫呂不韋,本來這二位和嬴異人完全是兩條平行線上的陌路人,但就是他們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嬴異人的命運。

據統計,戰國時期戰爭慘不忍睹,死亡人數僅秦國殺戮就達到160多萬人,如果再加上秦國因為戰爭而戰死的軍士,還有其他諸侯國家因之喪命的數字,這個數字不知有多大。總之殘酷的戰爭給各諸侯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

在戰亂的這些年裏,出於戰爭的考慮,各國在和戰爭的相關產業上都加大科技、資金投入,一方面大力興辦教育,各種培養戰爭人才的軍事院校應運而生,另一方面為了能多快好省地消滅敵人,各國也在加緊武器的研發力度。

魏國人範雎比較有辯才,年輕時就憑借自己出色的口才辯倒過無數前輩精英,因此在當時也是一位知名人士。範雎身為魏國人,本想憑一身本事報效祖國,無奈出身低微,在特別注重出身門第的戰國時期,他是名副其實的草根一族,空懷一腔報國情,卻不能如願以償,只好寄宿於魏國官員須賈的門下做起幫閑門客。

範雎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的幫閑門客,小日子過得很悠閑。一次偶然的機會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感覺到範雎是個人才,就想通過高薪聘請,挖須賈的墻角。可當時的範雎是個不折不扣的實誠人,他抵擋住了高薪的誘惑,並主動向丞相須賈講清了訪齊的有關情況。

範雎拒絕了齊王的高薪聘請,得到了齊王的敬佩,卻遭到了須賈的妒忌,這也可以理解,範雎作為一個布衣出身的家臣,居然受到了比身為大夫、受命為使的須賈更高的禮遇,讓須賈覺得很沒有面子,須賈決定除掉範雎。範雎得到了齊王對自己的賞識,卻無端招來了禍端,這件事徹底改變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觀。

戰國時期,國家的各級官職都被官二代們占據著,這些公子哥不學無術,除了禍國殃民找不出他們其他的能耐。了解了這些,範雎對魏齊顛倒是非的行為不再感到好笑,他決定通過其他途徑扭轉這種對自己不利的局面。

魏國丞相由於須賈的誹謗對於範雎對國家的深厚感情不但沒有表揚,反而表現出了極大的憤慨,他通過各種手段,找到了範雎的三大莫須有罪狀:一、收受賄賂。範雎雖然已經上繳國庫。二、私通外國。範雎雖然已經斷然拒絕。三、以下犯上。範雎實在不知所以。

範雎因受到須賈誣陷被丞相投入大牢,在牢中範雎成功賄賂了看守才得以逃跑,被逼無奈離國出走後的範雎仔細分析了形勢,感到齊國和魏國都混不下去了,可離開後去哪兒能發展呢?縱觀天下,唯有秦國最強,範雎決定到秦國去碰碰運氣。

或許是上天垂憐範雎,正在他走投無路之時恰巧秦國大臣王稽來魏國訪問,順便根據秦王的安排在魏國尋找可用之才,帶回國為秦所用。範雎一個叫鄭安平的哥們比較仗義,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就秘密向王稽推薦了範雎。和王稽見面後範雎展開自己的優勢一頓推銷,最終通過了王稽的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