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起始篇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2)

秦、齊、楚結成協約國的同時,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結成軍事同盟國,互相承認主權,互相尊重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史稱“五國相王”。五國結盟後,齊國開始擔心五國的強大對自己不利。其實齊國完全是杞人憂天,烏合之眾人再多也是白搭,不過齊國這種生於憂患的精神應值得褒獎。

齊國認為中山國地盤太小,不能稱王。中山王膽小如鼠,趕快令自己手下張登帶著現金向齊國權臣田嬰求情。拿別人的手短,田嬰毫無原則地就同意中山國稱王,同時,張登又采用了“胡蘿蔔戰術”去遊說趙、魏兩國,果然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金錢的魔力之下趙、魏兩國聽了張登的一面之詞,對齊國恨之入骨。

齊國通過各種陰謀詭計一直想破壞同盟國的軍事同盟,卻都沒有得手。為了擊敗五國同盟,楚國直接派兵攻打魏國,楚國本身就是當時的強國,軍事實力之強豈是魏軍所能承受的?入侵魏國的楚軍很快就把魏軍打得丟盔棄甲,接連損失好多地盤,搞得魏惠王苦不堪言,轉而去聽信張儀的話。

雖然搞軍事張儀不在行,但要是搞起政治鬥爭來,他卻是輕車熟路。為了使魏國進一步臣服於秦國,張儀於公元前322年辭掉秦國相位,前往魏國。很快魏惠王被他忽悠得團團轉,真把他自己當成一代明主,於是他讓張儀出任魏國丞相,老對頭公孫衍不但被罷官,而且遭到驅逐出境的處理。

張儀在魏國大展忽悠之術,最後搞定了魏惠王,搶了公孫衍的飯碗。但公孫衍也不是吃素的,他利用自己的優勢跑到各國宣傳張儀的卑鄙醜陋行徑,四處張貼誹謗張儀的小廣告。公孫衍的宣傳戰術很快起到了效果,出於種種目的,竟然有五個國家紛紛跳出來挺公孫衍,公孫衍因禍得福,獲得了五國相印。

出於對強大秦國的嫉妒和恐懼,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組成多國部隊聯合攻秦,然而令人可笑的是到最後實際參與交戰的只有魏、趙、韓三國。結果可想而知,三國聯軍剛到函谷關,就被秦國打敗,次年再戰又敗於修魚,被殺8萬人。戰敗後的魏、趙、韓三國抱頭痛哭,著實讓人可憐。

別看張儀當時風光無限,其實他的經歷也是非常坎坷。張儀在楚國還是個小人物時,一次參加楚國的奢侈品展銷會,碰巧“和氏璧”被人偷走,而楚國丞相昭陽毫無根據地懷疑是張儀偷的,把他打得遍體鱗傷。

五國伐秦時,張儀去楚國忽悠懷王,告訴懷王只要與齊國決裂,就割給楚國600裏土地,並給楚國提供大量金錢、美女。楚懷王本身就是個愛占小便宜的人,一聽張儀忽悠,覺得這買賣劃算,有地有錢,人財兼得,這好事打著燈籠都沒處找,結果自己送上門來了,所以根本不過大腦立馬同意。

與齊國決裂後,楚懷王正在等著張儀許給他的600裏土地和銀票美女,結果楚國只得到6裏的割地,金錢美女更是沒有,楚懷王這才大呼上當。要說消息閉塞還真是不行,楚懷王居於深宮之中,又沒有摸底調查,根本不知道張儀的底細,聽他的話,不被坑才怪。

正所謂笨人不服自己笨,過於實誠的青年楚懷王被張儀結結實實地忽悠了一把,盛怒之下決定要懲罰張儀的失信行為,想抓張儀卻又被張儀忽悠,盛怒之下楚懷王不顧眾人反對便要舉全國之力攻打秦國,可他根本沒有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結果只能是自己抱恨終生。

張儀在秦國任丞相時秦國已經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秦國國君也無限膨脹起來。看到各國都已稱王的時候,自大的秦國國君卻一心想要稱帝,但又害怕天下人反對,便拉攏齊王一塊稱帝。齊國見有了便宜,當然高興。齊、秦稱帝以後,便商量著侵略趙國,想對其進行瓜分。

蘇秦是燕國謀士,而燕國與趙國相鄰,秦、齊攻趙勢必要對燕國不利,而弱小的燕國根本無法在軍事上和秦、齊兩國抗衡。為了化解這個即將到來的危險,蘇秦以兩國稱帝為突破口,去遊說齊王,瓦解秦、齊兩國聯合,在蘇秦三寸不爛之舌的勸說下,齊王聽從蘇秦建議便不再稱帝。齊國不稱帝,秦國也只好繼續稱王。

蘇秦也是個戰國奇人,自從他規勸齊王一招得手後,便乘勝追擊得意洋洋的又跑了幾個國家,攛掇了四個國家連帶燕國一塊去攻打秦國。五國聯軍在韓國滎陽駐紮下來,天天開宴會搞聯歡,就是不去攻打秦國,一群連自己的前進目標都能忘記的人還能指望他們幹成什麽事?五國攻秦結果可想而知,最終只能無功而返。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雖然齊、楚、燕、趙等國聯合攻秦,讓秦國不堪其擾,但卻也讓秦國在戰火中發展壯大起來,最終憑借自身強大的抗擊打能力和統一六國。這揭示了一個道理:自己的強大不能完全靠別人的幫扶,心存僥幸往往害了自己,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