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起始篇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1)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開始第二次變法。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車裂。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繼位。

公元前267年,公子巿死,安國君成為秦國繼承人。

公元前265年,嬴異人去趙國做質子。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開始,白起坑殺趙軍40萬人。

公元前259年,嬴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被立為安國君的繼承人。

大秦帝國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而大秦的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更是聞名於世的超級歷史明星,每個人心中都有探究明星隱私的欲望,要想了解秦國這個新興封建制國家,了解嬴政和大秦的故事,還要從他的先輩秦孝公說起。

秦孝公執政時期,商鞅在當時可是名人,他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原名衛鞅,為衛國公族之後,後來被秦孝公封於商,後人稱之為商鞅。商鞅從小志向遠大,雖然家世顯赫衣食無憂,他仍然堅持聞雞起舞,苦讀聖賢書,最終修成正果,成了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以當時的超級名人李悝、吳起為偶像,學習勁頭十足,尤其對法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博覽群書、博采眾長,然後又拜當時的魏國丞相公叔痤為師,到魏國學習。在公叔痤的教導下,商鞅更加努力,專業知識比較紮實,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商鞅這樣的學習精神,為他以後和秦孝公的親密合作打下了理論基礎。

商鞅的刻苦學習精神和過人的天賦讓導師公叔痤非常欣賞,在公叔痤臨終時,他一再告訴魏惠王商鞅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絕非池中之物,如果能用就用,實在不能用就一定要把他幹掉。而魏惠王卻覺得公叔痤是故意吹捧商鞅,不把他的話放在心上。商鞅在沒有受到重用,懷才不遇的處境下離開魏國,去他國尋找賞識他的領導去了。

自古有大志者往往惺惺相惜,商鞅在尋找伯樂,此時秦孝公恰好也在尋找千裏馬,商鞅便毛遂自薦,一番互相交流之後,秦孝公對商鞅驚為天人,認為此人就是自己尋找的千裏馬,決定讓商鞅在秦國一試身手。經過短期磨合之後,秦孝公與商鞅抱定了共同志願,為了秦國的繁榮富強,決定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秦孝公是個具有民主意識的君主:國家如果有重大決策的時候,大臣們可以各抒己見。對孝公心存感激的商鞅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出秦國要想富強,必須進行改革,但由於商鞅提出的這些制度大都觸及到了許多貴族的核心利益,這下可炸開了鍋,各派勢力都提出了反對意見。

商鞅沒有氣餒,他很清楚,誰反對自己的新政都沒有用,只要秦孝公同意就行,果然商鞅的新政很快得到秦孝公的同意批示,商鞅變法正式拉開帷幕。為了彰顯新制度的確立和自己的威望,商鞅在國都集市南門外立了根木頭,貼了個告示說誰要是把木頭扛到集市北門,就能領到現金獎勵,結果有個實誠人這樣做了,結果真得到了獎勵。

商鞅立木賞金的消息,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很快傳遍五湖四海,人們在對那個移木暴富的實誠人羨慕嫉妒恨的同時,也看到了國家的信用以及商鞅變法的決心,於是全國上下都在流傳一句話:跟著商鞅走,日子越過越富有。於是朝廷的信譽很快就建立起來了,局面一片大好。商鞅知道,自己實施新政的時機成熟了。

商鞅雖然生活在古代,但卻是現代物權法的開創者,他為了穩定民心,發展地主經濟,他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雖然這一規定使中國徹底形成了地主與佃戶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但這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其實商鞅還是現代企業分配制度的創立者,他在新政中還規定獎勵耕織。獎勵耕織就是典型的多勞多得的分配雛形,他結合當時的生產狀況,制定了一家一戶生產糧食布帛的標準,凡是超過標準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只要肯幹多幹,不但自己有吃有穿,還能免除徭役,傻子都知道要努力幹活。這樣一來全國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戰國時代,戰事頻繁,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強弱是決定一個國家地位高低的基礎,於是商鞅又制定了獎勵軍功的措施。只要在前線斬得敵人首級多,將士的軍功就大,國家按照軍功大小封官賞地,哪怕是貴族沒有立軍功的也沒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權。為了自己和子孫的幸福,將士們都勇敢戰鬥,秦軍的戰鬥力加強。

要說商鞅還真是個全能型的天才,他不但在搞活經濟和提高士兵戰鬥力方面想出了絕佳的點子,而且在國家行政機構改革方面也有著自己的心得體會,他最著名的舉措就是普遍推行縣制,具體做法就是由國君直接派官治理縣,使縣成為直屬於國君的地方組織,當然縣領導也直接由國君領導,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