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起始篇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1)(第2/2頁)

商鞅還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術帶頭人,但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新政為國家的發展的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卻沒有想到,他的這些做法嚴重損害了那些貴族和舊勢力的核心利益,他們在心裏恨透了商鞅。這也可以理解,被人砸了飯碗,任誰都有拼命的沖動。

作為純粹的國家利益的擁護者,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風雨無阻地推行自己的變法,很有成效。但人生自古誰無死,秦孝公也不例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快商鞅就受到舊貴族的攻擊,商鞅明白自己的好日子也快到頭了,很快貴族公子虔拿出若幹證據,告商鞅謀反。

商鞅得到自己被陷害的信息後,雖然他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但他沒有主動辯解便立刻動身逃往別國。逃亡途中的一個傍晚,他想找個旅社住下,但旅社老板卻告知他商鞅規定必須出示朝廷證件才能入住,否則自己便要受“連坐”的處罰,這就是“作法自斃”的典故。

逃難中的商鞅想逃往魏國,但是因為他曾率領秦軍攻打過魏國,魏國一直對他恨得咬牙切齒,所以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秦惠文王派重兵進攻商地。商鞅雖率人進行抵抗,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商鞅被殺於鄭國黽池,其屍體被帶回秦國,後經審判被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死後,雖然那些痛恨他的人依然在公開場合罵他,但他創造的秦國的新制度並沒有被廢除,那些老古董們也漸漸習慣了這種制度,畢竟這種新的制度也實行了一二十年,已經深入人心,況且商鞅的這些制度的確能讓秦國國富民強,經濟發展,商鞅之死不過是讓他們出口惡氣罷了。

秦國是個善於總結經驗的先進國家,商鞅死後,他們通過檢視自身的不足與缺點,采用循序漸進的辦法,堅持經濟制度改革和機構改革,並以達到並超過戰國其他大國、實現超級大國為目的,儲備了很多金銀財寶,成了戰國時期的強國。

魏、趙等國看到了秦國實力日益強大,大有領導戰國新潮流的氣勢,心生嫉妒,便商量著幾個國家聯合行動,想通過聯手對秦國進行制裁,限制秦國一家獨大。但這幾家表面上是聯手合作,其實是各個心懷鬼胎,另有所圖,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外表無限風光內部卻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引來秦國嘲笑。

趙國和魏國另辟蹊徑,他們想以秦國強盛為榜樣,也有模有樣地進行國內改革,並談判組織聯合體,但由於趙、魏等國家都想掌握組織話語權,所以他們雖然共同合作,其實都有著自己的私欲,都想成為聯合體的實際控制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雖然反復折騰但大國內部爭鬥不斷,關系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在這種背景下,春秋時期著名的合縱、連橫初現端倪。合縱的最早發起人公孫衍與連橫的代表人物張儀恰好同為一國人,公孫衍本來是秦國大良造,然而好景不長,秦惠文王卻撤去公孫衍的職位,讓給張儀來當,從此公孫衍與張儀結下冤仇。公孫衍無奈只好返回魏國,魏王不計前嫌,讓公孫衍出任魏國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