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起始篇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2)(第2/2頁)

要說戰國這個名字歷史學家起得還真是經典,他不僅僅代表了戰國這個歷史時期,更是向歷史盲們直白了戰國就是指那些天天打來打去的國家。齊、楚、燕、韓、趙、魏、秦被稱為戰國七雄,有幸生在這個精彩紛呈的年代,只要是精英,想不出頭都很困難。

據有關人士統計,戰國時期有軍隊500萬,當時總人口為2000萬,考慮到女性減去一半,孩子老人再減去一半,最終得出一個令人恐怖的結論,只要是能拿動斧鉞鉤叉的男性都是兵,即全民皆兵。照此推測的話,當時大家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農民和平時田裏揮鋤,戰時殺人五步;商人和平時玩弄算珠,戰時砍人頭顱。

戰國時期大概持續了一百年,和秦國有關聯的戰爭竟然有長達80年的時間,實在是太頻繁了。不僅僅如此,戰國時期還推行恐怖主義,戰爭的殘酷性更令人寒心,戰敗國動不動就會數萬人慘遭坑殺。

燕國在噲當政時,噲把王位讓給丞相子之。如果你認為噲是像堯舜那樣真心實意禪讓的,那就錯了,噲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由於噲的領導能力有限,大家都無法再忍受噲的不作為了,最終他被逼無奈下台讓位。子之當上燕王沒多久,國內就大亂,齊國趁機偷襲燕國,斬殺了噲,把子之剁成了肉醬。

齊國實行國家恐怖主義,公然在廣場對燕國大臣施行碎屍,他們的殘暴令燕國人民不忿,加之各諸侯國的幹預,齊國受不了輿論的壓力,將燕公子職送回燕國,立為燕昭王。燕昭王為了富國強兵築高台,裝黃金,以吸引有識之士。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還不到三十年,燕昭王通過二十八年的拼命三郎精神,覺得燕國已經空前強大,一雪前恥的時機到了,但考慮到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他還是派人去列國繼續忽悠。最後在燕昭王的不懈努力下,集合韓、趙、魏、秦四國聯燕攻齊,經過半年的努力,齊國只剩莒和即墨兩城。

五國聯軍攻齊是大顯神威,把齊國打得只剩兩城,所有人都會認為齊國將要從地球上消失了。但是,上天沒有拋棄齊國,他給齊國送來救星田單。

作為齊國丞相,田單時刻都沒有忘記向燕國復仇。公元前279年,田單終於找到了機會,這一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接班。燕惠王與國家重臣樂毅有嫌隙,田單聽說後,略施小計,惠王自折羽翼,把樂毅給辭退了。齊國找到了攻擊燕國的機會,但為了保險起見,田單還對僅存的將士進行洗腦,要他們破釜沉舟,一洗前恥。

在田單的煽動下,齊國上下一致要求攻燕,田單看到時機成熟,就集中了1000多頭牛,在牛身上畫上迷彩,牛角上綁上尖刀,牛尾上點火,可憐的牛疼痛難忍之下,發足狂奔,沖入敵陣,接著5000牛仔也奔入敵陣,狂殺亂砍,大敗燕軍,隨後齊軍又乘勝追擊,淪陷70余城盡皆收復。

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就是趙國了。公元前270年,秦國侵犯趙國,趙國派出大將趙奢迎戰。趙奢比較刁鉆狡猾,假裝不敢與秦抗衡,放風出去說自己很害怕秦國。秦軍聽到後信以為真,開始出擊,其實趙奢早就依托有利地形進行排兵布陣,秦軍一來,就被趙奢收了口袋,此役秦軍遭受重創。

公元前267年一天,時任秦國國君秦昭襄王,由大臣陪同坐在一間靈堂裏嚎啕大哭,他的確表現得很傷心,因為他的弟弟死在了魏國。而弟弟的死是秦昭襄王一手導演策劃的,這早有人懷疑,他非常清楚這會兒一定要做出誇張的表演,淚水越多,就等於告訴越多的人,他不是兇手。

秦昭襄王在弟弟靈前大哭,陪同的大臣也都淚如雨下。畢竟國君的弟弟殉職,這時陪領導大哭只是表現忠心的一種方式方法而已。

秦昭襄王接替父親成為秦王時,渾身喜氣洋洋的他才發現,母親宣太後是個很難越過的坎兒,老太太是個權力欲望很強的女人,平時搞幕後操縱,不讓秦昭襄王掌權,況且老太太在當時的高層領導中很有話語權,雖然沒有經過法律認可,但她確是大秦真正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