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康有為一生中唯一一次起義為何失敗?(第3/4頁)

唐才常被殺,康有為勤王起義徹底失敗

現在我們來關注一下唐才常。在畢永年投奔到孫文名下之後,他不斷勸說唐才常也與康有為決裂,轉投到孫文名下。面對生死兄弟的勸說,唐才常並沒有同意,他有自己的想法。 唐才常告訴孫文,他先與康有為有協議,不好脫離康有為再與孫先生合作。而且他要做事,在經費上也少不了保皇會的支持。不過,無論是革命派還是保皇派,至少在推翻慈禧方面是一致的,所以願意就這一點達成“諒解備忘錄”。孫先生興中會的勢力主要分布在粵港兩地,而唐某和長江各省的哥老會熟得很,將來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呼應,合作成事! 孫文聽後大喜,興中會確實一直在謀求向長江流域擴展勢力的機會,唐才常願意合作,就是一個勝利。其實唐才常的想法也顯而易見:那就是既不完全倒向興中會,也不完全倒向保皇會,舉著康有為保皇會的大旗,獲得資金支持,同時和孫文的興中會保持友好關系,發動以兩湖為中心的長江流域的幫會分子勤王,幹一番自己的事業! 1899年冬,唐才常回到上海“自立門戶”,發動哥老會成立洪門新“堂口”。這就是“富有山堂”,會名就叫“自立會”。唐才常雄心勃勃,確實已經有“自立”的意味。 1900年到了,北方的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大清局勢瞬息萬變。接下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慈禧匆忙與八國聯軍開戰,但這只是慈禧在形勢不明之下為了權力安全的選擇,並不是大清齊心協力的選擇,朝廷也是絕無勝算的。李、張、劉等地方大佬不得不緊急考慮一個問題:一旦慈禧真的被八國聯軍所滅,改朝換代就是現實問題,那麽,將來誰能稱王稱霸?大佬們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一方面與洋人“東南互保”,保存實力,另一方面也開始暗中“收編”和招攬各種勢力,以便將來爭天下時,爭取獲得洋人的支持。首先在自己的地盤上獨立,成立與西方政體接軌的“共和國”,那麽大佬就將是新生“共和國”的“總統”了! 也就是說,在“東南互保”的背後,還布下了一個“東南共和”的局!從君主專制王朝來看,這也並不奇怪,大清首先是以愛新覺羅家族為核心的朝廷的,然後是官員們的,最後就不知道是誰的。現在愛新覺羅家族有難,朝廷危亡,對於可能出現的爭天下的“大好機會”,大佬們不未雨綢繆、早作準備,難道還要把它留給老百姓和革命黨人? 官場大佬、湖廣總督張之洞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了。當年的甲午戰爭是大佬們的第一次“機會”,而甲午戰爭後,淮軍被打殘,李鴻章被罷官,作為“北李南張”的人物,張之洞雄心勃勃,開始訓練新軍,培育自己的軍事實力,以便彌補李鴻章失勢後的權力空白。當李鴻章發誓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時,張之洞大人倒是不在乎什麽國家大仇,他請的軍事顧問就是日本人,並且不斷派出軍官去日本考察學習。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京津之後,張大人的長子張權還率領著一個軍事代表團留在了日本。日軍是八國聯軍的主力,朝廷正在和日軍作戰,這邊倒好,張總督的寶貝兒子還在日本做軍事考察和交流,也不知道要和日本人交流些什麽。其實,張權滯留日本不歸,正是要替張之洞觀察東京的態度和風向,為將來的“爭天下”首先爭取日本人的支持。另外,朝廷打仗是打仗,張權自己的長子,也就是張之洞的長孫也還留在日本貴族學校裏讀書。看來只要日本軍方將來真正助他一臂之力,張之洞是不介意把自己的親人留在日本當人質的。 由於長江流域也一直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萬一將來張之洞要在這裏當“總統”,自然也少不了英國人的支持。張之洞就派人暗中和英國駐漢口領事接觸,先把關系維護好。跟日、英兩國搭上橋之後,長江流域的國際勢力方面算是基本搞定了,接下來張之洞就要儲備點社會力量,而選中的這個人就是唐才常。 唐才常也敏銳地捕捉到老師張之洞的這種態度,他決定冒險利用這種態度。7月,唐才常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議會”,推舉與康有為關系較好的容閎為會長。容閎是大清著名人物,曾經組織大清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而唐才常成立這個組織的目的是,如果將來勤王成功或者慈禧被八國聯軍所滅,那就擁戴光緒實行君主立憲,“議會”就提前成立了! 8月9日,唐才常離開上海,親自來到張大人的地盤上,在漢口英租界裏成立勤王起義總指揮部,計劃組建由他領導的勤王起義軍——自立軍。這已經到了起義的前一步,而張之洞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是派人在暗中嚴密監視。張之洞認為唐才常還有利用價值,他的計劃是,一旦形勢真的發展到他可以在兩湖“獨立”的時候,就收編唐才常的隊伍,為自己所用。張之洞相信,他主掌著兩湖地區,又已經和英日兩國領事館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門生唐才常的一切行動都是逃不過他手掌心的! 根據唐才常之前和孫文達成的“諒解備忘錄”,唐才常和康有為不同,他的勤王起義軍是革命派的友軍。因此孫文也對唐才常表示了支持,盡管這種支持只是道義上的。 唐才常在緊鑼密鼓地加緊起義的籌備工作,而對於張之洞來說,他在緊鑼密鼓地觀察北京的局勢,以決定最終要不要出手。8月15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匆忙出逃,但問題是八國聯軍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駐紮北京,這說明八國聯軍接受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這個政策的核心是:要拋棄過去占領土地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觀點,而是以保障各國將來都能在大清相互“做生意”(貿易)來實現利益最大化。這就首先需要大清有一個穩定而且開放的中央政府,於是八國聯軍就不會在領土上瓜分大清,也不會真的滅亡慈禧政權,而是會繼續保留慈禧政權,還要把慈禧留在談判桌上,畢竟她才是名正言順的權力人。只要慈禧政權被保留下來,她仍然是大清之主,仍然最有能力調動大清所有的國力和政策,不顧一切地與八國聯軍求和。到那時,依據“門戶開放”政策,八國聯軍就會促使她清除內部頑固派(後來慈禧清洗了端王集團),走向開放(後來慈禧開始了“清末新政”和成立了外務部),支付巨額賠款(《辛醜條約》)。 八國聯軍已經“保障”了未來的天下還是慈禧的,那麽,對於李、張、劉等大佬們來說,“爭天下”的野心也只能隨風飄散了。事實就是這麽“殘酷”,八國聯軍是最具實力的,他們能輕而易舉地滅亡慈禧政權,開啟諸侯們“爭天下”的大戲,但他們卻偏偏不這麽做。而八國聯軍的行動也已經告訴了大佬們:你們還不能蠢蠢欲動,大清的土地還是只能由慈禧來主宰!雖然八國聯軍確實曾經有過瓜分大清領土的想法,但在利益面前,他們及時地刹住車了,順便也把幾位大清“柱石之臣”的野心消滅在萌芽之中。否則,大清的土地上一定會出現令人驚奇的一幕:朝廷危亡之際,首先瓜分大清的可能還不是八國聯軍,而恰恰是慈禧那些曾經的左膀右臂和所謂的“忠臣”! 慈禧對這一切很痛苦,也洞若觀火。在1901年開始的新政中,她全部拋棄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這幫“改革老臣”,全力扶植當時還只是山東巡撫的袁世凱成為“改革第一人”,然後又借精明強幹的袁世凱之手,在朝廷成立練兵處,以統一在全國編練新軍的名義,把包括張之洞在內的地方實力派新軍編練權奪走。 這是後話,對此時的張之洞來說,他必須早作決斷,把之前那些為“爭天下”進行的曖昧之事做個了斷,否則將來在慈禧面前交不了差。大佬們現在的命題不再是將來當什麽“總統”了,而是要繼續當好大清“國之柱石”,讓頂戴更紅,紅得更純。 那就借用唐才常的鮮血吧,當他們還有利用價值時,可以留著被“收編”,如果把他們殺了,那麽就是“反軍”! 8月21日,在取得英國駐漢口領事館的同意之後,張之洞突然派人搗毀了漢口英租界裏的自立軍總指揮部,唐才常等人被捕,第二天即被殺害,籌備中的“自立軍”和已經組建的“中國議會”自然煙消雲散。一切都歸於風平浪靜,長江流域似乎沒來一場“官匪勾結”的密謀,只有“反軍”被張大人及時察覺、及時搗毀,張大人自然也就安穩地回到了慈禧的戰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