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康有為一生中唯一一次起義為何失敗?(第2/4頁)

有“異志”的岑春煊為何最終沒被康有為策反?

岑春煊,廣西人,父親曾經是雲貴總督,負責平叛邊疆之亂,殺人如麻。岑春煊自小在父親軍中長大,性格強硬,更重要的是,此人思想開明,當年曾經加入康有為的強學會。戊戌變法時期,光緒想抓軍權時,首先想到的是岑春煊,然後才是袁世凱。光緒任命岑春煊為廣東布政使,去對付後黨中堅分子兩廣總督譚鐘麟,等到慈禧重返權力一線,岑春煊自然要遇冷了,被發配到甘肅當布政使。康有為認為,岑春煊受過光緒的提拔,現在又受慈禧冷落,是可以被策反的對象,保皇會方面也一直在與岑春煊秘密聯絡。 1900年6月,北方的義和團運動終於引發了八國聯軍之戰,慈禧慌忙命令各地督撫星夜帶兵進京救駕。慈禧原本是對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地方實力派寄予厚望的,而結果我們知道了,這些大佬們並沒有執行慈禧的命令,而是忙著與洋人“東南互保”,保存實力。 不過,當旨意傳到連慈禧都沒有注意的甘肅時,情況卻發生了變法。岑春煊決定:單獨帶兵進京! 岑春煊是布政使,他是沒有兵權的,手頭也無兵馬,岑春煊只好向陜甘總督“借”了將近2000人的軍隊,千裏迢迢從甘肅前去救駕。岑春煊十分積極,先帶了幾十人趕到了北京。慈禧聽說有個人大老遠地從西北跑來“救駕”,卻只帶了幾十人來,哭笑不得。面奏時,岑春煊表示,他這支部隊戰鬥力不強,不能當迎戰八國聯軍的前鋒,只能當後衛。慈禧大概覺得2000人也辦不了什麽事情,於是命令岑春煊去張家口等他的後續部隊,然後原地駐防,說是防備北面的俄軍。 下完這道命令之後,慈禧就把岑春煊和這件事情都給忘了。8月15日,北京城破,慈禧帶著光緒向西北方向倉皇逃竄,很湊巧,岑春煊的軍隊就駐紮在慈禧出逃的方向!岑春煊知道,他的機會要來了,於是他立即帶上他那2000兵主動追上慈禧護駕。此時的慈禧十分狼狽,要兵沒兵,要將沒將,看到岑春煊和他2000人前來護駕——雖然這個人曾經受過光緒的重用,但現在慈禧沒有選擇,只能選擇相信他。慈禧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時間感動老淚縱橫,與岑春煊“對之痛哭”。 接下來,岑春煊對慈禧表現得忠心耿耿,漫漫逃亡之路上,他又把慈禧給惹哭了一次。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天晚上,慈禧和光緒好不容易找到間破廟安歇下來,半夜,慈禧突然從噩夢中驚醒,大聲驚呼,逃亡又不比在皇宮,大家都各自找好地方去睡了,侍衛也不見了蹤影,正當慈禧驚慌不已的時候,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從廟外傳來: “臣春煊在此保駕!” 了解這一切之後,慈禧又對著岑春煊哭了。最高權力者原本對單獨帶著武器接近的人都有天然的警覺,但此時的慈禧仍然沒有選擇,只能相信岑春煊是在忠心護衛,並且要肯定這種忠心。於是慈禧邊哭邊當著岑春煊的面立發下重誓:若得復國,必無敢忘德也! 慈禧並不知道,殺機一直沒有離開她,但她只能相信岑春煊。當初慈禧命令的是各督撫帶兵進京,岑春煊是布政使,原本是沒有執行這項命令的義務和權力的,他“借兵”進京,實際上是越權。在這個朝廷裏,從來都是馬馬虎虎就正常,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對於岑春煊來說,他同樣沒有與洋人簽“互保”協議的權限,京城局勢危急,慈禧著急,就是他的機會。帶兵進京,最大程度地去接近最高領導,而慈禧出逃之後,岑春煊的軍隊幾乎是能夠接近和環繞慈禧的唯一武裝力量! 在對慈禧“忠心耿耿”的背後,岑春煊正是在做著不賠本的兩手準備——要麽真心護駕,重新獲得慈禧的信任,從冷遇中走出來;要麽嚴密監視慈禧身邊局勢,尋找機會勤王。具體計劃是:先力諫慈禧歸政光緒,如慈禧堅決不肯,就用手中的軍隊控制慈禧;此時,康有為也會在海外遙控發動勤王起義,共同奉光緒皇上回京,與八國聯軍談判,簽下和約;只要八國聯軍不反對,大清的政權就會落入光緒和岑春煊這夥人的手中!(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 逃亡隊伍到達山西太原後,幕僚張鳴岐正式向岑春煊提出了這個勤王計劃,請岑春煊定奪。岑春煊“詞窮而不語”,實際上岑春煊在審時度勢之後,他已經徹底明白:勤王是不可能了。 掌控著慈禧身邊的武裝力量,對於制住慈禧,岑春煊還是有信心的,但問題的關鍵卻並不在於能否制得住慈禧,關鍵恰恰在那些沒來“救駕”的李、張、劉等這些地方大佬身上。他們與洋人的“東南互保”進行很順利,手中的兵力和實力沒有受到丁點兒損害。既然這些大佬們還有強大實力,那麽他們是絕對不會讓岑春煊奪走最大權力蛋糕的。可想而知,只要岑春煊開始行動,大佬們一定會共同起兵向岑春煊發難,就會真的帶兵為慈禧“救駕”。到那時候,岑春煊就是被天下誅之而後快的“國賊”,抓權不成,反而有性命之憂。至於實力最強的八國聯軍,他們一直和這些大佬們的關系比較好,必然不會去保岑春煊。 岑春煊注定要讓康有為失望了。康有為曾經寄希望於岑春煊把對光緒的道義和報恩堅持到底,但對於岑春煊來說,情況不是這樣的。他也是一個官場人物,光緒確實提拔過他,但要說提拔,誰又有慈禧提拔的權限大呢?怪只怪光緒在戊戌變法中沒有抓住大權。岑春煊從此收起了勤王野心,“忠心”侍奉慈禧,後來果然被慈禧提拔為署理(代理)兩廣總督。 康有為對岑春煊的“僥幸心理”熄滅了,不過,康有為這麽精明的人,他自然不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在試圖策反岑春煊的同時,他還有很多的備選。最具代表性的人是唐景崧和丘逢甲,他們的勢力主要在兩廣一帶,這也是康有為“粵湘鄂並舉”中“粵”的一環。 唐景崧,大家見到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沒錯,他就是甲午戰爭中的台灣巡撫。他原籍廣西,還是岑春煊家的世交,跟岑春煊和康有為很早就認識。丘逢甲是台灣本地人,日軍攻占台灣,唐景崧和丘逢甲曾奮力組織人馬抵抗,失敗後雙雙渡海來到福建和廣東一帶。康有為知道他們在閩粵一帶是很具有聲望和號召力的,缺的只是錢,於是康有為就給他們錢。據統計,康有為手中約30萬的籌款,他只給自己留下3萬,其余27萬都用於發展兩廣勢力——很顯然,很大部分應該都給了這兩個人。康有為還向唐景崧承諾,只要他能在收買好幫會分子,成功組建起兩廣勤王軍,發動起義,就封唐景崧為“前方大帥”,率軍北上,“破長沙、武昌,搗中原”! 康有為為什麽對兩廣如此重視呢?這自然因為他原本就是廣東人,康有為還是很有鄉土觀念的。其實孫文也不例外,自從廣州起義之後,他的興中會已經在這裏深耕細作了五年,康有為此舉相當於來搶興中會的地盤。不過,那些幫會分子是只認錢的,管它是保皇還是革命,誰給錢多就跟著誰走。看來康有為還是有把握的。 而結果又要讓康有為大失所望了,他在這裏花了最多的錢,也找了兩個得力的人,兩廣勤王軍卻始終連影兒都沒有。這就奇怪了,當初孫文沒錢沒勢,好歹還能湊成一幫人,現在康有為財大勢大,卻反而組不成一支隊伍?難道是那些幫會分子突然不愛錢了? 原因只有一個:唐景崧和丘逢甲在兩廣要收買的那些幫會分子,基本都被一個人殺掉了。他就是李鴻章。 後面我們會講到,在康有為秘密運作勤王起義的同時,慈禧對康有為的仇恨也達到了頂點。1899年底,李鴻章被起用為兩廣總督時,身上還有“除康”的密旨。針對唐景崧和丘逢甲的行動,李鴻章大人在廣東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打黑”活動,對象自然就是和唐、丘接觸的幫會分子。短短半年的時間裏,李鴻章在這場“打黑”中究竟殺掉了多少人,這已經很難統計了,有的說是幾百,有的說是成千上萬,更有的說是五萬,平均每月要殺掉近一萬人(《瓦德西拳亂筆記》)。準確數字雖然無法統計,但李大人的“打黑”無疑是很有效果的,兩廣勤王軍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康有為實在是不走運,他原以為競爭對手是興中會,鬧了半天,卻碰在了李鴻章的刀口上。其實在準備勤王起義的過程中,“改革派”的所有大臣都是康有為爭取的目標,只有兩個人例外。一個是袁世凱,這是在戊戌變法時就結下的梁子;另外一個就是李鴻章,就是在這場“打黑”中結下的梁子。李大人沒有想到,他阻截了康有為組建兩廣勤王軍,也間接阻截了康有為在兩廣搶占孫文興中會的“地盤”,也為接下來孫文發動惠州起義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李大人也許萬萬沒有想到,對於革命派的起義,他還有一份間接的功勞。 而康有為也並不知道,除了李鴻章,還有一群人在秘密監視著唐景崧和丘逢甲,他們就是日軍派出的間諜。事實上自從《馬關條約》簽署,日本占據台灣之後,台灣原住民的抗日鬥爭從未停止,駐台日軍一面派重兵“圍剿”,一面派間諜監視來到內地的唐景崧、丘逢甲等人,以阻止他們暗中支援原住民。當康有為想通過唐、丘組建勤王起義軍時,實際上也已經踏入了日本人的雷區。日本人是不會坐視抗日派的勢力坐大的,如果不是李大人先動手,估計日本人也會想辦法破壞組建勤王軍的行動。 繼策反岑春煊失敗之後,康有為在兩廣地區的活動也失敗了,接下來就只剩下計劃中的兩湖地區(湘、鄂)。在這裏,康有為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因為他找到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唐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