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銀行(第2/2頁)

宋錢度看得最快,其實別人看的也快,但有一些話,四海行和順字行的人不好出口,但他身為客人,倒是方便直言不諱。

先啟了個頭,宋錢度又道:“不過我大明官紳之中,雖然不屑放高利貸的為多,但亦有相當的人家,以放印子錢為最大的利源,平虜的這個計劃,雖然利潤很高,而且惠及商人和生民,但我很擔心,會引發極大程度的不滿,因此,未來會有相當多的麻煩。”

惟功啟口笑道:“若是幾年前,有人和我提這樣的計劃,我也得用大棒將他打出去,現在麽,倒也真是不大打緊了。”

話說的是大話,但也確實實情如此,宋錢度皺眉想了一會兒,也就是展顏釋然。

確實是如此,幾年之前,遼陽的聲勢不顯,惟功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遼陽鎮也沒有展現出與普通軍鎮截然不同的實力,那個時候搞這個銀行,光是這放款一項,就可以引發亂蜂蟄頭,使得遼陽在江南等地的布局失敗,而在此時,遼陽鎮如日中天,朝廷都拿他沒有辦法,錦衣衛也是說逮就逮了,江南一帶,雖然不能用武,但經過顧憲成這一遭事,經濟戰法很有成效,連宋家和李家這樣的經遼陽扶持的大商人家族內部也是十分忌憚和警惕……在此之前,頗有一些家族中的不知好歹的家夥對本家族依附遼陽有所不滿,經顧家一事之後,想必這些家夥會消停很多。

經此一事,也使不少與遼陽關系密切的大小商家徹底明白,他們是興也遼陽,而敗也遼陽,遼陽一念能使之興,當然也就能一念使之亡!

這所謂銀行的放款,其實由宋錢度的記憶來說,似乎前宋王安石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設想,所謂的青苗錢法就是其中一種。農民是四民中最苦的一民,冬春之時到青苗初長之時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新谷未至,舊糧耗盡,而彼時生活生產,均需用錢,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就典當東西,典當行便是因此而生,而各大商家和在其後的官紳彼此聯手,高擡利息,壓低典當的價值,借此機會,重重的盤剝農民一回,在這些攢不下錢的窮苦人身上,每年都狠狠的宰割一回。

大明這時,和宋時也差不多,青黃不接的時候被宰一刀是很正常的事,而收夏稅和夏糧時,又借著壓低糧價再宰一刀,等冬天時再擡高糧價,叫農民高價買回他們被迫低價賣掉的糧食,又這麽再割一刀。

收稅胥吏的小花樣手段是一刀,各種徭役攤派再一刀,田主重重的田租再一刀,老天爺再湊趣來一點水災旱災什麽的,那就只能破產了事了。

所以自耕農抵禦風險的能力最低,因為平時很難攢下錢來,就算遇著清官,徭役輕攤派少,沒有被敲骨吸髓般的盤剝,但青黃不接時的典當,高高低低的糧價,仍然足以使得這些小民百姓生活困難,除了江南等農業和商業均發達的地區之外,大半地方,也就是在溫飽線上上下下的掙紮罷了。

這還是明季,到了清季,百姓的生活在所謂的康乾盛世時還不如萬歷年間,更遑論清季其余的年頭了。

惟功的銀行放貸業務,便是著力解決這一問題,利息低,當然也要做抵押,惟功沒有在大明做慈善家的打算,抵押過後,核算資財,放出銀錢,然後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再贖回,當然,其間的費用,利息,就是銀行的收益了。

這其實是很簡單的業務,但在大明此時,從北到南到處都有放印子錢的官紳世家,比如今年去世的王世貞,其人是著名的文壇領袖,部堂高官,他的家族就是最有名的放高利貸的大家族了,放高利貸的,多半是勛貴和太監,還有文官家族,一般的商人碰這個就是死路一條,沒有過硬的關系玩這個東西,絕對便是自尋死路,明季的話本之中,頗多對放利錢的諷刺小說和記錄,可惜的是,越是譏諷的多,越說明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現在遼陽的銀行業一旦涉足其中,可想而知,會遇到多大的阻力,引發多麽嚴重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