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齊集(第2/2頁)

這個機構和提舉鹽課司一樣,都屬於實際有用的部門,在中左所每天都有二三百艘的海船出入,其中已經有相當多的來自海外和江南閩浙一帶的商船,對這些船征稅勢所必然,此前一直是沒有正式的機構,借著這一次大勝的機會,也算是一並解決了。

如此,文武兩班都是各有升賞,只是除了官職外,朝廷能拿出的東西就不多了。

諸如表裏絲綢,幾千面銀牌,幾百匹駿馬這一類的賞賜,在別的軍鎮已經是難以想象的厚賞,在遼陽這裏,也就真的很稀松平常了。

送走頒旨的行人和錦衣衛後,在場的遼陽上下,都有揚眉吐氣之感。

從大院到門外,站立的三千人就是整個遼陽集團的核心精英人物,只有郭宇這樣的前線第一線的指揮官不得回返,連建築司的人員,也是多半返回來參加這一次的集會了。

中左所的船廠和負責貿易管制的人員來了。

寬甸駐軍將領來了,駐六堡的稅務司主管人員任大順來了,采木廠的主管也來了。

在各地的公安司主管到處一級的也來了。

各地駐軍,局百總以上將領,幾乎全部都來了。

各屯堡的堡長級別的,也是來了不少代表人物。

這些人,成份已經十分混雜了。中層以上,外來者居多,占了七成以上,也有三成左右是遼陽鎮下各處的本地人,包括軍令司的張三畏,定遼右衛兼鳳凰城公安司主管王廷林,還有任大順,寬甸副總兵佟養正等人。

七成多的外來官員和武將,又有順字行系統出身的老人,還有舍人營出身的京衛子弟,孫承宗等後來的投效者,徐光啟這樣的被重金禮聘來的才智之士等等。

至於徐渭和李贄,張子謙這樣的學校系統的代表,也是都站在此處。

人才濟濟,可謂盛極一時。

這樣的陣容,足以令任何人動容,特別是徐渭是嘉靖年間就天下人盡知的超級名士,原本他在萬歷年間隱居鄉間,窮困潦倒,他的弟子李如松也並沒有妥善的照顧他,師弟之間,情誼十分淡薄,遠不象表面那樣和睦,這也是徐渭根本不管李家當年聘請之情,毅然來遼陽的原因之一,如果當年真的彼此十分投契,以徐渭的個性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過來的。

袁黃也是浙江名士,李贄更是天下聞名。

武將來說,四個將軍中張用誠聲名不顯,其余的三路主將隨著遼陽塘報的發行和報紙的報道,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超級名將,聲名已經遠遠超過當年的馬芳等人,只在戚繼光等當年名將之下了。

文武兩班,俱是人才濟濟,就剛剛那個通政司的行人來說也是感悟極深,這個行人是江南人士,二甲靠後的名次,先為觀政進士,然後就是為行人司為七品行人,眼前的這些人,孫承宗等人他還不認識,不怎麽震動,而袁黃,徐渭,李贄,這些人已經是亮瞎眼的存在,而在這幾個之下,更有相當多的原本江南一帶的才智名士也在此處,而且地位看起來只是普通的司官,甚至身上穿著只是普通衣袍,連官職也沒有授給。

這些人中,很有一些脾氣怪誕的人,光是憑銀錢是無法吸引他們留下來,並且甘之如飴的效力於這個團體之中的。

最叫人注意的就是這些人多半是各行業的專家,有精通於算術,有人精於將作,有人則精於農學,多半是雜學中的大才,因為現在萬般皆下品,唯有八股高,這些人多半只是秀才,很少有舉人,正因不容於世,不能為官,所以他們多半有郁郁之氣,承擔著很沉重的壓力擔子,在遼陽這裏,這些人居然都坦然站在隊伍之中,並不介意身邊的人是小吏或是武夫,要知道,在江南等地,文風昌盛,為胥吏或是武夫的,多半是走投無路或是家傳的賤業,真正的讀書人根本不可能正眼看他們,更不要說大家平等相交,談笑歡然相處的十分愉快了。

在遼陽這裏,一切既定的過往的認識已經不大合用了。

看著眼前的一切,惟功是感觸最深的一個,他的一切,可謂真的是白手起家,一切都是自己親手開創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