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鹽業(第2/2頁)

而糧價,一石不過四錢五錢,精面不過一石一兩多些。

而一斤鹽,就是一錢銀。

十斤鹽,便要一兩銀!

當時官府從灶戶手中收鹽,是四百斤鹽給糧一石,也就是說,一兩銀子買了三石多鹽,轉手出去,便是一石鹽賣十來兩,暴漲了十來倍之多。

鹽價如此之高,便是因為食鹽販賣不易,從申請鹽引到指點地方販賣,再到檢驗所檢驗,手續凡多,賣完之後再驗看交還鹽引,普通鹽商販賣著實不易,而權貴們能拿鹽引當草紙,隨手可得,隨意倒賣,鹽價混亂,管理不善,也是鹽價騰貴的原因。

而鹽價雖貴,明朝卻不象唐宋那樣,徹底的實施食鹽專賣制度,將鹽利盡歸於朝廷。南宋年間,雖然大半國土喪失,朝廷收入超過一億貫,而明朝在萬歷十年號稱府庫充盈,歲入不過四百萬,其中每年太常庫入銀中,有一百多萬是來自鹽引收入。

這個收入,實在是太菲薄了。

如果明的官僚機構不是那麽龐大而無能,將鹽利控制在手,一年數百萬,上千萬的收入是很輕松的事情,大明此時超過兩億的人口,每年不論自產自吃的部份,光是流通出售的鹽就是在七億斤以上,其中的利潤之大,可想而知了。

惟功聽完這兩個海盜所說,便知道自己此前確實是疏忽了。

遼東的產鹽地,可巧正在他的控制之下,海州,蓋州,復州,都有大型鹽場,二十五衛,每衛都設鹽場百戶,定制為每年額鹽三百七十七萬斤,這個數字不僅能夠二十五衛自用,也可以用來賞賜女真,是約束和制衡女真的重要手段。

當時的寧遠,金州衛,復州,遼陽,都是煮鹽的重要地方,努爾哈赤起兵後,順利占領沈陽遼陽等地,不僅是得到了遼中平原,也得到了遼南的鹽場和鐵場,後金的鹽鐵之利,才足以自給。

“你二人的獻議不錯。”惟功點頭,道:“不過你們在文登一帶的暗線我就不必用了,倒是沿海的銷售點,你們提供出來,便可活命。”

惟功說不要他們的煮鹽灶戶時,這兩個大盜都是面無人色,渾身戰抖起來。

他們不明白,一年幾十萬斤的固定來源,這位貴人為什麽不要。

要說道德,他們見過貴人,京師的權貴,太監,每年固定的經濟收入就是來自於上頭賜下來的鹽引,得了鹽引,到北方幾大鹽場去搶鹽,每到那時,就會引起鹽價波動,不要說幾十萬斤鹽,便是幾萬斤鹽,公侯勛貴和大太監彼此爭鬥也是常有的事,不料眼前這位,幾十萬斤鹽,卻是絲毫不放在眼中。

倒是說北方銷路之事,這兩人感覺惟功還有用他們之處,這才稍稍放下心來。

“鹽鐵之利,向來是中國最大之利,我怎麽把這事給忘了!”

惟功出來之後,也是不停地埋怨著自己。

可能是事情太多,也可能遼東都司在鹽鐵之事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傳統和做法,所以沒有人在這件事上煩擾過惟功,是以他將這事忘的幹幹凈凈了。

三百七十七萬斤鹽,全部是煮出來的。

也就是伐木為薪,煮海水出鹽,這樣的鹽質量很差,顆粒大,雜質多,口感很差。

淮鹽是另一種辦法所出,不過質量也並不高。

當時的井鹽才是最好的鹽,也就是俗稱的青鹽,細密青白,價格昂貴,只有中產以上的人家才舍得購買。

而如果是以曬鹽法來出鹽,遼東這裏的幾大鹽場,臨海水很近,不論是風力還是水源,都是上佳之地,所產之鹽,很容易就上漲十倍以上,甚至二十倍,三十倍。

一年幾千萬斤,上億斤的鹽出產出來,所愁的只是銷路。

北方地區,薊鎮,直隸,遼東本地,這些地方就能吃下很多產量,還有山東內陸地區也是。如果再能從長江口進入南方,行銷南直隸和湖廣,怕是要有上億斤以上的產量才行了。

當時的貴人,販賣私鹽很多,在南方一帶大賺其利,以惟功的背景身份,倒是真的能做這樣的事,無非就是拿些錢出來,打點沿途的地方官府和鹽課分司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