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南北(第2/2頁)

惟功也看重此人,雖然他的海運知識未必有多高明,但畢竟是系統外的浸淫過,加上實際操作,幾年之後肯定能成為獨步天下的專家,所以給他開了一等參隨高薪,加上順字行的薪水,腰包絕對豐厚,除了袁黃這樣的佛門居士外,對金銀不感興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沈兄說的是。”惟功先聽眾人說,此時才靜靜開口道:“一千料船,用木料數百根,釘子數百斤達數萬顆之多,加上數千條白索,幾百匹布,還有桐油幾千斤,石灰萬斤,所用物資就是這麽多了,加上工錢和時間,載有一船數十萬斤的貨物,百條人命,豈可不慎。”

兩千料的船要是滿載的話,肯定不止現在這麽一點貨物,不過惟功不打算滿載了。雖然海船越大,風險越小,沉沒的可能越低,最容易出事的就是那種只有幾十噸的小船,而且從北中國海到長江出海口,跑熟了的話,出事率幾乎很小,除非倒黴遇到台風,那就屬於天命,誰也沒辦法了。

當時的歐洲佬就牛的多了,從本土出發,跨過大西洋,再過印度洋太平洋,每次出海最少都得兩三個月,或是半年時間才能到底目的地。

象是從歐洲到亞洲航線,半年是最起碼的,也是出事最多的航線,三艘出來,最少沉一艘,可能沉兩艘,風險極大。

最近的是從英國跨過大西洋到美國的航線,那也得兩個月時間才能抵達。

現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荷蘭人這些先驅者已經占領了大半個南美,大半個東南亞,觸角已經伸到日本和中國,而惟功為了不叫人攻訐和抓到把柄來說事,仍然有舉步維艱,步步艱辛之感。

“將來我們造出六千料的大船,大人就可以放心了。”

“六千料,要注意桅杆和風帆的配置,否則大而無當,只是虛好看,我們不要虛好看。”

沈庭仰原本是安慰惟功,不料惟功對海船之事也並不是純粹外行,他碰了個軟釘子,吐了吐舌頭,不敢再說了。

後人總是說中國在明初就有大船,當時的歐洲只是百噸小船,但歐洲人在帆索的使用上確實遠遠超過中國,結果是人家不停的遠航,中國卻是主動停止,到萬歷年間時,差距就更大了。惟功不希望搞那些大而無當象寶船一樣的大船了,就是以三千料為上限,二十年後,海軍有了真正的雛形之後,再談升級。

就算這樣,他的艦隊也必將是現階段大明最拉風的大艦了。

“請大人賜名。”

黃廣裕看出惟功其實心情不壞,適時出來湊趣。

“一艘為了紀念當年下西洋之事,就叫鄭和號吧。”惟功也不能免俗,無論如何,鄭和是中國航海史上的驕傲,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第一艘大艦,當然是以他的名字為佳。

這兩艘兩千料的大船,可以說是銀子堆出來的,石灰,帆索,木料,全部重金購得,請的造船師傅來自江南和天津一帶,匯集了大量的人手,最好的工加最短的時間,這才能揚帆啟航。

這一次只要順利往返,獲利應該在二百萬以上,只是需要時間慢慢回籠現銀,估計時間也不會太長,等第二次第三次航行的時候,估計就會回來不少銀子。

這邊的人參和貂皮除了少數幾個月外是源源不斷,一年最少有七個月不停供貨,而且量極大,等下一批一千料的大船可以下海的時候,北方的其余特產亦可以大批量的往南方運輸。

光是皮貨,一個月可以送數十萬張,行銷整個南方,這個市場離飽和還遠的很。

回程則是帶糧食,以稻米為主,還有棉花布匹,紙張,墨,各種南貨,應有盡有。

傾銷則是往山東,天津和中左所三個點,分別往山東河南,直隸,薊鎮宣大傾銷,遼陽為核心的遼中和遼南更不在話下。

至於另外一艘,惟功沉吟了一下,終於道:“另外一艘叫五月號,現在是大明萬歷十年的五月,希望未來不遠的日子裏,這艘船能帶著我們的士兵和百姓,開辟屬於我們的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