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雅集(第2/2頁)

這裏的土地肥沃,幾乎每塊田都可以算成是水田,河網縱橫,河肥充足,在道路兩側的土地之中,麥子長的十分茂盛,麥杆壯實,密集,麥穗飽滿,一望可知,這將是一個極高的收成的大豐年。

“唉,一畝最少三石,甚至三石半的收成,可惜,可惜啊。”

“我家的地,也在此數。”

常州城外,一群坐著軟轎出遊的官紳,多半戴著方巾或是東坡巾,穿著道袍,在這樣的春初的天氣裏,風很大,吹的各人的方巾和道袍在風中搖曳飄擺,大袖飄飄,望之若神仙中人。他們多半是面色白皙,豐神如玉,眼眉疏朗,個頭也較常人為大,而兩手皮膚都是保養的極佳,雖然有好幾個年過半年的士紳,但因為保養得當,臉上竟是沒有絲毫皺紋。

這一夥人,夠資格列身其中的,最少也是發達三世以上的世家才夠格,若是那些剛剛發了一兩世的暴發戶,真的還不夠資格列身其中。

常州,此時的江南大府,後來的江陰無錫等地此時都屬常州治下,人文地靈,是當時江南諸府中經濟比蘇州稍弱,比松江強,而人文還要超過兩府的強悍地方,在這大府之中,世家不勝枚舉,科舉超過兩百年的大世家比比皆是,在朝中為官的數不勝數,沒有這樣的底蘊,妄稱世家,在常州這樣的地方是行不通的。

“申老弟遠道而來,我等似乎不必說這些惱人的事情,大家還是登船賞景吧。”

春日出遊,已經成為蘇州和常州一帶士紳中交際的一部份了。這種雅遊,最容易分成圈子,適合彼此間的深談。

最有名的當然是蘇州的虎丘大會,現在已經初顯端倪,當三四月時,綠柳成蔭,天氣和暖之時,文人雅士們聚集在一起,齊上虎丘,遊樂之余,指摘朝政和地方官員,若是地方官果真有不堪之事,則一起上下活動,上至朝堂,下到地方輿論,總之要搞的你罷官回鄉為止。

到天啟和崇禎年間,虎丘會動輒數千人,上萬人,當然其中不乏看熱鬧的百姓,而真正的官紳士子肯定也過千人了。

試想在一個識字率只有百分之五,秀才生員都是天之驕子的時代,這麽多生員聚集在一起,那是何等浩大的聲勢。

那就是民間輿論,涉及到當世和後世名聲,哪怕是再強勢的地方官也只能俯首稱臣,到張溥等人組成復社時,已經能影響南京和北京的朝堂,江南士子的實力之強,底蘊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今日雅集,自是不如虎丘會那般規模浩大,但也算頂尖的小型雅集之一了。

召集人便是高靜成,嘉靖年間進士,曾任過幾任知縣,早就告老還鄉當士紳,現在已經年過花甲,是常州科名最早的老人之一。他身側的青年是他的孫兒高攀龍,常州有名的早慧讀書人之一,和顧憲成有過交集,不過顧憲成科名很順,已經在京為官,高攀龍打算參加明年解試,一搏舉人,不過感覺機會並不算大,他的文章感覺還欠錘煉,差一些火候。

其余諸人,都是常州和無錫一帶的名流士紳,唯一底蘊差一些的便是顧學,顧憲成的父親,家道曾經中落,後以經商恢復家業,顧家以二十年之功成為常州名流,但與真正的世家還差不少,只是顧憲成少年得志,頗有文名,而且和趙南星高攀龍交情頗深,另外還結實了李三才鄒元標等朝中名流,已經算是小小一黨,有這層關系,高靜成身為名流宿老,這才請了顧學一起出遊,好在顧學為人十分謹慎低調,並不因為自己受邀而得意,這使他漸漸融入名流圈中。

大家在上船的時候,都是有切齒痛恨之感。

高家在城外原本有六千多畝水田是完全免稅的,丁口,田土,一文錢都不必交,佃戶還因為他的蔭庇而多交一份租子,衙役吏員們也不敢隨意騷擾他家的人,加上田中的桑樹所出的桑和絲,每年的收入著實不少,在萬金之上。

現在,看著大熟的土地,高靜成心裏卻是實在痛苦……他家的免役丁口已經被取消了好幾百人,只有剩下三十丁免役,而土地也只剩下幾十畝免稅,其余的佃戶和土地一樣要交稅,他們的驛草,力役,差役,還有田稅,折成條鞭法的銀兩,每畝地該交多少便是多少,是以各人看到田畝大熟之時,由於一種奇特的心理,不僅不喜,反而頗有遺憾和痛恨之感。

人性便是這樣,不想自己能得到多少,總是會想失去多少,哪怕是飽學文人,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