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章 寶和

觀音庵是富樂坊的名勝,張惟功趕到的時候,庵中尚有不少香客在燒香祈福。

年末時候,百姓們也是到處拜神求佛,乞求來年順順當當,平平安安,最少要比今年強一些兒。

這種心理,幾百年後都是一樣的。

看到那些虔誠的香客,張惟功心中也是一動,他希望娘親真的能感受到自己,或是真的有滿天神佛能聽到自己的祈禱……

燒香後出來,天氣越發陰沉下來。

惟功走出坊門後,就是小時雍坊,這裏九成住的是朝中的文武官員,有深宅大院,也有三進或一進的小院。

京官清苦,有些官職想貪都找不著門路,雖然坊中多是住著官員,並不代表人人都能住大宅,更多的是住著普通的宅院,只是這裏道路也精潔不少,用青石板鋪在路中,兩邊宅邸院墻涮的雪白,令人看了心情愉快。

在坊中走了不遠,他雇了一頭驢來騎。

往正陽門東西大街,來回二十文錢的價格倒也不貴,年底下了,一般人都不出來賺這個辛苦錢了,看那中年驢夫笑呵呵的模樣,這一天也是剛開張,這錢夠買兩斤豬肉,或是一鬥雜糧,好歹算是有錢入帳。

“小官人坐穩了啊。”

張惟功帽子下的頭皮是光的,顯然還是個未留發的童子,只有兩個總角,一看便知是童子。

好在他身量大,這驢夫以為他十來歲左右,這才放心接下生意,若是知道惟功才七歲多,怕是就不敢攬這個活計了。

出了小時雍坊,到大時雍坊時,市井味道就濃郁的多了。

特別是靠近宣武門的地段,商號繁多,行旅商人不絕於途,雖年根底下,仍然有絡繹不絕的商人擁入城來,不少人都是利用年前最後幾天將貨物販運至京,俟初五開市之後,大賺一筆。

到處都是喜氣盈腮的行人,騾車馬車在正中,駱駝隊緊隨其後,驢子則是京城內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到處都是等候客源的驢夫,要麽載客,要麽幫著擡貨,十分便宜便利。

雖是如此,行人們多半也是能走則走,天氣寒冷,走動還能暖和一些。行人中,多是穿著棉白袍的百姓,和後人想象不同,當時的人穿著的衣服能染色的少,所謂青衣藍袍原本是下等人穿著,但就算青衣藍袍也是染色的,普通人連這個資格也沒有,只能穿著原色白袍,能遮蔽身體和保暖就行了。

人群中,男子在九成以上,只有少量的婦人摻雜其中,僧道女尼之流,每十余人中就能見到,手中持木魚,銅缽,化緣乞討。

流民和花子模樣的,也是極多,占總量的十之二三。

縉紳模樣的,十之一二,他們多是坐小轎,騎馬,意態驕矜。

還有十之二三的人是進入城中的菜農和力夫腳夫一類的人物,他們身上筋肉盤結,推著小車或挑著扁擔,走在人群中,時不時地打量著那些沿街的攤販擺放的貨物,年根底下,連他們也要買一些年貨帶回家去,犒勞自己一年的辛勞,給小孩子買點小玩藝,給老婆扯兩尺花布。

萬歷年間的市井風情,就是這樣如一幅畫卷一般,慢慢展現在張惟功的眼前。

到正陽門東西大街時,人煙越發稠密,各色市井風景,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張惟功仰首向天,看著正陽門巍峨高聳的門樓,小小的臉上,是外人不可理解的蕭瑟沉郁神情。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這一夢可是不止百年啊……唯有這城樓,數百年後仍然在這裏,雖然它是為人所建築出來,但世間的風風雨雨,人情冷暖,世道變遷,又與它有何幹呢?

北京城中有好幾個大型市場,德勝門,宣武門,還有內廷,燈市口等等,規模最大,人流最多的,卻是毫無疑問的是正陽門東西大街!

這條長街,匯聚了當時南來北往數百家有實力的商家,販賣的貨物有數百種之多,後人難以想象的種種貨物,都是在這裏聚集,販賣,發運!

整個北京城有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左右的常住人口,數十萬的達官顯貴和依附他們的人數,數十萬軍人和其家屬,數十萬普通的百姓,加上十萬計的僧道女尼,商人和流民,乞丐,遊手無賴等等,這一百五六十萬甚至更多的人口每天都在消耗著驚人的物資,也聚集起了驚人的財富。

以明朝天下之大,財富湧向這麽一個城市,可以說,當時的北京,毫無疑問就是全天下最大,最富裕,人口最多最發達的偉大城市!

當然,最幹凈是提不上了……正陽門這裏人煙稠密,客商眾多,天又過午路面解凍,到處都是爛泥,人們都是皺著眉,提著袍角,小心翼翼的行走著,唯恐被泥漿濺在身上。

在當時,中國有不少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提起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環境都頗有詬詞,倒是南京的城市街道鋪設,排水系統,都遠遠超過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