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明的那些事兒(第2/13頁)

說來非常有意思,只是因為一個偶然的事情就讓馬士英下定決心立福王。到底是什麽事情呢?

這個偶然事件跟鳳陽監軍盧九德有關,盧九德是一個宦官,跟福王的關系非常好。在東林黨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就串通江南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搶先一步擁立福王。這些總兵官都是粗人,政治上那些謀略他們不是很懂,但是擁立之功這個他們是明白的。總兵劉澤清看到這三人都舉旗擁護福王了,心想再不舉旗的話就遲了,跟著就加入擁立福王的陣營。

馬士英懵了,你們這些人怎麽就不跟我商量,我好歹是鳳陽總督,是你們的領導,我還沒表態,你們就先斬後奏了。馬士英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這些總兵們都是武夫,跟他們動嘴皮子沒用,如果還想要這些人聽自己的話,只有跟著大家一起把生米煮成熟飯。馬士英一拍板,皇帝的人選基本上就確定了。對馬士英來說,這是一筆不錯的買賣,自己沒有付出什麽,還可以憑著擁立之功當上丞相。

在馬士英的一手操縱下,朱由菘很快就進入南京,接受群臣的朝拜。

在擁立這事上,東林黨失敗了,東林黨失敗不是因為沒有能力,也不是因為沒有勢力。確切地說,東林黨輸給了時間。他們不可能在福王渡江之前,把桂王接到南京,因為桂王遠在雲南。

馬士英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沒有立刻讓福王當皇帝,而是很有分寸地說道:“福王現在來到了南京,潞王和桂王還在偏遠地方待著呢!皇帝這個位子我們還是給崇禎太子留著,哪天太子回到南京,就讓他當皇帝。現在太子音訊全無,就讓福王暫且監國吧!”

這番話說得有禮有節,不服都不行。此時,一身是膽的史可法作出了妥協。

史可法平生最重的就是忠義二字,窩裏鬥可以先放一邊,大明江山的大局要緊。

史可法非常明白,大明這個公司已經接近破產的邊緣,要想讓它起死回生,必須采取一些非常措施,當然,這些措施並不能保證有很大的效果。

史可法第一件事是奏請朝廷設立江北四鎮,安排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和劉良佐四個總兵鎮守這四個地方。這相當於南明小朝廷的外圍防線,史可法這麽做就表示對四大總兵的重視,將國家的國防任務交給你們了,你們盡可能地發揮潛力吧!

小朝廷剛剛組建,沒什麽銀子,所以防區內的軍餉問題由各個部隊自行解決。史可法當然知道這樣會讓士兵們不滿,他又開出了一個優惠條件:各位總兵如果能收復失地,這個失地就可以並入你們的防區內。相當於鼓勵大家擴張,為了提高在外打仗將士們的積極性,史可法還建議朝廷給總兵們封伯爵,其中黃得功還封為侯爵。鎮守武昌的左良玉也得以封侯。

一下子把許多將領們爵位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很不尋常,與其說是給他們好處,不如說是希望你們賣力點,再賣力點,一定要挽救大明這個公司。史可法當然很清楚,給這些將領們封侯,允許他們兼並土地的後果。這個後果我們不用想就知道,造就一批大軍閥。但出現這個後果的前提是大明公司沒有倒閉,對於史可法來說,只要大明公司不倒閉,其他問題可以日後解決。

史可法操縱全局的時候,馬士英有很強的失落感,這麽搞下去,朝政就控制在你史可法一個人的手上了。馬士英覺得,與其在鳳陽督師,不如回到朝廷,控制朝綱。

仗著新皇帝是自己擁立上去的,馬士英入朝之後,耍盡手段,終於把史可法趕出朝廷。

在馬士英的慫恿下,朱由菘於順治元年五月十五日在南京正式稱帝,是為弘光元年。第二天,弘光帝就迫不及待地宣布馬士英為兵部尚書,相當於取代了史可法的地位。

這個安排一出來,輿論一片嘩然。大家紛紛為史可法叫屈,說皇上啊,你怎麽能放著濟世良相不用,用跟閹黨有關系的人呢?

朱由菘當然不會理會這些,他選擇閹黨一方面是對東林黨不放心,另一方面確實是想自己放心淫樂,把朝政都交托給馬士英、阮大鉞這些人。不管朱由菘選擇哪個黨派,都注定了南明政權的悲哀,因為最高領導者朱由菘就這樣。他寵信奸臣,無所作為,沒有防備清軍,整日坐在秦淮河上的船上,沉淪在情歌艷舞之中,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據說,當時秦淮河上的燈船之盛,天下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秦淮河兩邊的房子,雕欄畫檻,一片珠簾,粉紗紅帳,醉客熏熏,簡直是腐敗到了極致。

弘光皇帝就整天沉溺在燈紅酒綠之中,估計連老祖宗朱元璋都忘記了。真是要死也要快活,當時的形勢簡直危在旦夕,隨時都有亡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