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南下(第3/6頁)

永歷三年(1649年)十一月,孔有德還在永州啃城墻,耿仲明、尚可喜剛剛抵達江西,耿軍駐紮在吉安府,尚軍駐紮在臨江府(今江西樟樹臨江鎮),兩人約定十二月初三南下。

約定的時間還沒到,麻煩便自己找上門了。隨軍的滿洲貴族向朝廷揭發,說耿仲明、尚可喜一路上私自收留“逃人”一千多人!

這可是“要你命三千”的重罪!

清軍入關前後,還處於封建農奴制階段,八旗的王公貴族擁有大批農奴、奴仆,普通兵丁也有一些。這些農奴和奴仆主要來自於俘虜、買賣、罪犯家屬和失去土地的投充之人。清軍入關之後,大量農奴、奴仆逃脫,成為所謂的“逃人”。

作為清軍將領中的漢人,耿仲明、尚可喜私自收留“逃人”,還達到一千多人,長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滿洲貴族的“訴狀”上達天聽,北京很快做出反應,下令嚴查。十一月二十七日,心虛的耿仲明畏罪自殺。

“出師未捷身先死”,耿仲明死得有點冤枉。倒不是罪名冤枉,收留“逃人”確有其事,作為利益相關方的滿洲貴族也沒有誣告。耿仲明的冤枉在於,多爾袞並不打算嚴懲。

清廷正值用人之際,需要靠耿仲明、尚可喜平定廣東,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按律處治,斬殺令一下,相當於是逼著正率軍駐紮江西的耿仲明、尚可喜做第二個金聲桓、李成棟。

多爾袞決定寬宥,不砍頭、不削爵、不革職,一人處罰四千兩銀子了事,也算是給告狀的滿洲貴族一個交代。

查也查了,罰也罰了,可耿仲明掛了,他手下的一萬大軍怎麽辦?

為了安撫軍心,多爾袞指派耿仲明之子耿繼茂作為尚可喜的助手統率舊部,兩萬大軍統一歸尚可喜指揮。

這麽一折騰,尚可喜一萬變兩萬,於十二月初三揮師南下。十六日,大軍抵達贛州,南贛巡撫劉武元派部將栗養志為前鋒兼向導,帶著尚可喜的兩萬大軍,於二十七日抵達毗鄰廣東的南安府。

打到南雄過大年

廣東的南雄府近在咫尺,但一向謹慎小心的尚可喜並沒有貿然行動,他需要做一些準備,具體來說是三個方面:

第一,派人到前線偵察對方兵力部署,做到知己知彼。

第二,安排間諜潛入南雄府城,伺機而動。

第三,準備在南安過大年。——當然,這是做給對方看的。

趁著尚可喜準備空當,我們來看看南明方面。

南明軍隊在南雄府的布防有點意思,這得從三月份開始說起。

當時,金聲桓、李成棟打贛州相繼敗北,贛州、南安依然在清軍的手裏。特別是金聲桓在南昌殉難後,廣東北面的軍事壓力劇增,永歷朝廷特意派李成棟手下的悍將閻可義鎮守南雄府。

南明的將領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逃跑型”、“死守型”、“找茬型”。

“逃跑型”是弘光、隆武、永歷三朝的主流門派,特點是怕被人打,所以望風而逃,代表人物包括劉澤清、何騰蛟、陳邦傅等。

“死守型”比較少見,特點是怕背罵名,於是守著城池死扛,拼了老命也要與城共存亡,代表人物有史可法、瞿式耜等。

“找茬型”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了,特點是怕沒仗打,迎頭撞樹也要踢三腳,代表人物——閻可義。

南雄府是廣東的北大門,與江西的南安府僅隔著一道梅嶺,相距不足百裏。要是換作“逃跑型”將領鎮守,聽說清軍逼近梅嶺就會望風而逃。換作“死守型”將領,情況稍微好一點,趕緊收縮兵力,退守孤城。

閻可義鎮守南雄,情況就大不同了。自從來到南雄,老閻便三天兩頭派人去梅嶺打探:清軍怎麽還不來?

從三月等到七月,一轉眼就是夏天。此時,耿仲明、尚可喜還在路上,閻可義實在沒耐性了,你不來是吧?我去!

七月,閻可義帶著手下人馬翻過梅嶺,直抵南安。清軍守將撐不住,趕緊向贛州求援。南贛巡撫劉武元派栗養志增援,閻可義大敗,梅嶺失守。

不久之後,愛找茬又不經打的閻可義病故。杜永和、李元胤決定派羅成曜鎮守,羅成曜打死也不去,理由很直白:你們享福,讓我受罪,憑什麽?(爾等俱安享受用,獨苦我邪?)

杜永和百般勸說,又承諾重賞,羅成曜這才勉為其難地上任了。不過,羅成曜將調令打了個對折——自己駐韶州,派部將江起龍與總兵楊傑守南雄。

這就是南雄府目前的部署情況。先前的閻可義愛找茬、不經打,羅成曜則是既不找茬也不經打。對於尚可喜而言,從梅嶺俯沖而下,奪取南雄,跟玩兒似的!

十二月二十八日,尚可喜率大軍悄悄出動,逼近南雄。三十日,潛入南雄的清軍間諜縱火焚燒城中的鼓樓。正忙著過除夕的南明軍趕緊救火,間諜趁亂打開城門,迎清軍主力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