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第2/3頁)

太子李瑛和其他兩位,對宮中的事非常不滿。他們不知道的是,皇宮中眼線眾多,尤其是武惠妃的眼線,密布在宮中所有人的周圍,其中,駙馬都尉楊洄就是武惠妃的眼線。楊洄每天的任務,無非就是看看三位同學都說了些什麽,然後匯報給惠妃娘娘。

那日,武惠妃聽了楊洄的匯報,撲哧笑了起來。笑了半天後,她整理出一套方案,馬上來到李隆基面前,咧著嘴哭了起來。李瑛背著大家,私下裏結交朋黨,企圖謀害她和她小小的孩子,母子二人,朝不保夕。李隆基訝異地安慰著武惠妃,隨後,武惠妃造出了一句真正把他激怒的話,“他還罵過陛下!”

李瑛怎麽罵帝王我,李隆基不是很關心,只是聽惠妃的話,他忽然覺得太子這是等不及了,要篡權呢。於是,李隆基勃然大怒,立刻召來宰相,直接宣布要廢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

宰相們被李隆基搞得莫名其妙,只有李林甫一人神色淡定地立在那裏。

在這個時刻,不該出來的人又出來了,張九齡站了出來,姿態風雅、有禮有節地說道:“陛下踐行國祚已經快三十年了,太子和諸王沒有離開過深宮,日夜接受聖訓,天下人都在為陛下能享國久長,子孫蕃昌而高興。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輕易變動。當年晉獻公聽驪姬的話殺了申生,大亂百年;漢武帝聽信江充之誣罪責太子,京城流血;晉惠帝聽信賈後之譖,廢湣懷太子,中原塗炭;隋文帝納獨孤後之言,罷黜太子(楊)勇,立下隋煬帝,天下從此大亂!現在到了陛下了,陛下不可不慎。”

李隆基瞧著張九齡,氣得說不出話來。

張九齡直截了當地說:“陛下想要這麽幹,臣不敢奉詔!”

會場死一般的寂靜。

李隆基眼巴巴地望著宰相們,希望有人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好歹讓他這個皇帝下得來台——可惜沒人敢吱聲。這三個孩子,殺,還是不殺?沒人敢說話,大家的意思,不殺,可不敢違背李隆基和李林甫的意思。而李林甫也沒說話,因為他不敢當面使詐,更不敢正面與人發生沖突。

散會後,李林甫跑到太監堆裏宣揚,“立誰、廢誰,這不都是主上的家務事嗎,何必去問外人?”要知道,太監嘴最爛,而且直通中宮。李林甫的話,迅速傳到了李隆基和武惠妃的耳朵裏。李林甫想,傳話的人,應該有高力士。李林甫一直自戀地認為高力士也是和他一樣,是捆在一條線上的螞蚱,他有鐵證。

可是他錯了,錯得一塌糊塗。

李林甫的鐵證的確很鐵,高力士以前有汙點,他本是武三思的家奴,又是個太監,多挨了那麽一刀,卻黑白通吃,人緣奇好。高力士十歲以前的家庭教育異常好,要知道,祖上馮盎、馮智玳、馮君衡,那可是滿門的忠烈,到了他高力士(馮元一)這裏,一點也沒有改變。

李林甫分析,高力士跟過武三思,而武三思的女兒嫁給了裴光庭,裴光庭死後,武三思的女兒鬧著和李林甫結婚。於是,這就成了李林甫和高力士之間最親密的關系,也是李林甫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關系。如今,裴光庭剛死,武三思的女兒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當之勢改嫁給了李林甫。

具體過程如下——

想讓李林甫拜相,武家女兒知道找別人沒用,只好來求高力士。高力士只說自己轉達一下試試看,當他來到李隆基面前,話到了嘴邊兒,又後悔了。憋著,不說,不說,就是不說。沒辦法,以前武三思對自己挺好,對武家也有忌憚,該咋辦,高力士心裏頭清楚。

最後,真沒說,事沒辦成。

接下來發生的事,可參考“蕭嵩和韓休”章節,實際上,他倆最深刻的矛盾,是李林甫在搞鬼,兩人死也沒想到,堂堂的博學鴻儒,竟然敗給了一個不博學的李林甫。李隆基尋人才,是蕭嵩推薦了韓休,李隆基草擬詔書,尚未擬完,放置了幾日。那日,高力士出來串門,碰見武氏,武氏打聽朝廷動態,高力士透露了這個消息。

接下來的故事就出乎高力士的預料了,等高力士一走,武氏趕緊把李林甫找來。兩人先來了個肌膚相親,你儂我儂,多少樓台煙雨中般的對話——

“蕭嵩推薦韓休當宰相了。”

“嗯。”

“怎麽謝我?”

“我這就謝你!”(如狼似虎撲上前去)

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事情的結果,參考蕭嵩與韓休最後的下場。這就是韓休為何不感恩,總是跟蕭嵩死磕的原因。李林甫告訴韓休,“是我和高力士推薦的你哦!”當然了,少不了李林甫順道告訴韓休蕭嵩對他不滿之類的話。

總之,滿朝人都被李林甫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