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 宗教信仰是如何常常將美國人的心靈轉向非物質享樂的[2]

在美國,每個禮拜的第七天,全國的工商業活動似乎完全停止,所有的喧鬧聲也突然消失。人們迎來了安靜的一天,以便休息,或者說是進行沉思。靈魂重新占據自主地位。進行自我反省。

在這一天裏,人們不再到集市做買賣,所有公民都帶著自己的子女到教堂去聆聽布道,好像這些布道對他們來說仍顯陌生。他們聆聽布道者宣講高傲和貪婪所造成的無數害處。傳教士告誡他們:人必須抑制自己的欲望,要獲得高尚的享樂只能踐行美德,人應當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從教堂回家後,他們並不是去查閱賬簿,而是打開《聖經》,從中找尋對下述內容的美好描述:造物主的偉大與善良,上帝的豐功偉績,以及人的最後歸宿、責任和對永生的追求。

在美國,人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凈化,他們會暫時放下個人微不足道的私欲和私利,引導自己走進了偉大、純潔和永恒的理想世界。

在本書的上一卷中,我曾經探討過美國人能一直維持其政治制度的原因,並且把宗教列為主要原因之一。現在,我要探究的是宗教對個人的影響,我認為這種影響對每個公民所起的作用和它對整個國家所起作用完全可以相提並論。

美國人認為,只有依靠宗教才能使民主制度道德化。對於這一點,他們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證實。美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真理,值得其他民主國家進行學習與理解。

我敢肯定,受社會和政治制度的影響,一個國家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信念和愛好,而且這種信念和愛好在產生之後會被不斷地充實。與此同時,這也會使這個國家容易不知不覺地放棄某些觀念或某種傾向。

那些能擔當立法者的人,通常具備事先正確識別人類社會的這些趨勢的能力。因此,這些立法者知道那些事務需要公民的幫助,哪些事務最好避免這種幫助。要知道,隨著時代的變遷,公民的這些義務也會不斷發生變化。而人類所追求的目的並非永久不變,並且用於達成目的方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假如在貴族時代存在這樣一個國家,它的民眾貧富差距非常懸殊,有些家族坐擁世代都享不盡的財富,有些人卻一貧如洗,處於這兩種狀態下的人都不會想去改變自己的處境,因此,他們逐漸變得麻木不仁,並且只將希望寄托於來世。如果我出生於這個國家,那我肯定會挺身而出,去喚醒他們,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需要,我會想盡辦法幫他們找出一條能最快速簡捷地滿足他們這些需求的途徑,並且引導他們前進,讓他們用最大的精力去研究物理學。如此,他們就會找到致富的動力。[3]

有一天,如果有些人會費盡心思去追求財富,或者沉迷於物質享受,對於這種做法,我也絲毫不會感到不安。因為這只是個別例外的情況,等到全社會都這樣做的時候,這種現象就變得普通了。

對於民主國家的立法者來說,還有其他一些方面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在民主國家中,一旦人民享有教育和自由的權利,你就應該放手讓民眾自行去處理自己的所有事情。他們可以非常輕松地從這個世界中獲取所有美好的東西,對於那些有用的技術,他們也會不斷地去完善,他們會讓自己的生活逐漸變得安逸舒適,而社會情況也會促成這一點。我敢肯定,他們肯定會不斷前行的。

一個人通過這種方法去追求幸福,這是誠實合法的,但是如果過了度,就可能讓自己的非凡才能無處施展。而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只是不斷為了自己身邊的事物而奔波,則最終會降低他的人格。這是唯一的危險所在。

因此,在民主國家中,所有立法者和有德有識之士,都應該堅持不懈地盡力提升人們的靈魂,將人們的靈魂引向天堂。而對於所有關心民主社會未來的人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團結一起,努力使整個社會彌漫著愛好非物質享受的崇高氛圍。

在民主國家中,如果有人借助輿論界散播有害的理論,說萬物都會隨著肉體的消逝而消亡,那這個人應該被視為這個國家的公敵。

從許多方面來說,唯物主義者都令我反感。在我看來,他們的學說對於人來說是有毒害作用的,他們總是目空一切,這一點令我感到厭惡。對於唯物主義,或許其唯一的用處就是使人對自己有了一種樸素的認識。不過,對於自己,唯物主義者本人並沒有這種認識。當他們自認為已有足夠證明人在本質上只不過是動物時,他們往往會變得得十分高傲,把自己視如神明一般。[4]

無論在哪個國家,唯物主義對於人的精神來講都是一種危險之疾。然而,對於民主國家來說,唯物主義的危害尤為可怕,因為在民主國家中,人們常有邪惡之心,而它很容易就會與唯物主義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