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美的外部結構

北美分為兩大區域,一部分延伸至極地,另一部分延伸至赤道。——密西西比河大河谷。——該區域附近的全球化變動痕跡。——建立英國殖民地的大西洋海岸。——南美和北美在被發現之時在外觀上呈現出的不同之處。——北美森林。——大草原。——四處飄零的本土部落。——這些部落的外表、習俗、語言。——一個未知民族的蹤跡。

北美在外部結構上呈現出來的總體特征是乍看之下就很容易進行區分的。

陸地與水系、山脈與峽谷之間存在一種有序的次序。在這種簡單宏偉的布置之中,既有混亂的物體,又有多變的景色。

兩大區域幾乎分別占據北美的一半。[1]

一個區域向北緊鄰北極;在東西方各靠兩大洋。它向南延伸,形成一個不等邊三角形,它的兩條不等邊最終相交於加拿大的五大湖下方。

第二個區域始於前一個區域的終點,其延伸至大陸的其余所有部分。

一個區域微微向北極傾斜,另一個區域向赤道傾斜。

第一個區域中的土地微微朝著北方下降,其坡度如此微小,以至於這片土地幾乎可以被稱為一片高地。在這片遼闊的平地上,既沒有高山也沒有幽深的山谷。

這裏的河流蜿蜒曲折,仿佛是在隨意地流動。這些河流時而匯合並流、分開,又再次匯合,時而流入沼澤地帶,不斷地消失於它們制造的水之迷宮裏,在經過無數的波折之後,它們最終流入極地海域之中。位於第一個區域南端的五大湖不像舊大陸的大多數湖泊那樣四周圍繞著險峻的山丘和巖石;它們的湖岸平坦,只比海平面高出幾英尺。因此,每個湖泊就像是盛滿水的大盆子:地球構造的細微變化就會讓湖泊中的水流向北極或是赤道海域。

第二個區域比較凹凸不平,更適合成為人們永久居住的地方;兩條大山脈沿縱向將該區域劃分:一條名為阿勒格尼山脈,其緊鄰大西洋海岸;另一條山脈與太平洋平行。

兩大山脈之間圍繞的空間為228 843平方裏格[2]。因此,該區域的面積約為法國的6倍。[3]

然而,這片廣袤的土地只形成了一個大河谷,其下降至阿勒格尼山脈的圓形峰頂,隨後在沒有遇到任何障礙物的情況下,再次攀至落基山脈的頂峰。

在河谷的底部流淌著一條巨大的河流。來自各個方向的水流自高山而下匯入其中。

以前,法國人為了紀念遠方的祖國,曾將它稱為聖路易斯河;而印第安人則用他們那誇大的語言將它命名為百川之父,或者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發源於我在上文中談及的兩大區域的交界處,其靠近分隔兩大區域的高地的最高點。

在密西西比河的源頭附近,產生了另一條最終匯入極地海域的河流。[4]密西西比河的河道有時似乎並不穩定;它只是在緩緩流出湖泊和沼澤地帶之後才穩定流向,最終朝南方流去。

密西西比河有時在自然形成的黏土河床中平靜地流淌,有時因暴風雨而膨脹,其流程超過1000裏格。[5]

在距離河口600裏格處[6],該河的平均深度為15英尺,載重300噸的船舶可在河中逆行約200裏格。

57條可通航的大河匯入其中。在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中,包括一條長為1 300裏格的河[7],一條長為900裏格的河[8],一條長為600裏格的河[9],一個長為500裏格的河[10],四條長為200裏格的河[11],更不用說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不計其數的匯入其中的溪流了。

密西西比河流經的河谷似乎是專門為它而造的;在那裏,這條大河既能為善又能作惡,就像是上帝那樣。在河水附近,大自然展現出一種無窮無盡的繁衍力。距離河岸越遠,植物越稀少,土地越貧瘠,萬物都已凋萎或者死亡。地球上所有大變動留下的痕跡都不像密西西比河谷那樣清晰。整個國家的一切景象都證明了水的作用。無論它是貧瘠還是充裕,都是水的影響。在河谷底部,古代大洋的海浪沉積了厚厚一層植物性物質,海浪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這些沉積物沖刷平坦。在河岸右側是一片巨大的平原,它平坦得就像是農民用磙子碾過的田野一樣。相反的,越是靠近高山,土地就變得越不平坦、越貧瘠;可以這麽說,成千上萬處的土壤被刺穿;古老的巖石隨處可見,就像一具具骷髏那樣立在那裏,其四周的筋肉已經在時間之中消磨殆盡。大小不一的花崗巖砂粒和石頭覆蓋在地表;一些植物的新芽艱難地在這些障礙物之間萌發、生長;它看上去就像是一片被覆蓋在某些巨大建築物的廢墟之下的沃土。事實上,經過分析,不難發現這些石頭、砂粒與落基山脈上幹燥而嶙峋的山峰上的巖石完全一致。在河谷沉積出土地之後,河水無疑又把山上的一部分巖石沖了下來;河水卷著巖石沿著斜坡翻滾而下;並且,巖石在經過互相研磨之後,分散成小碎片,最終停留在落基山脈的山腳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