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氣吞萬裏如虎(第4/5頁)

劉裕正在生氣,檀道濟、王鎮惡請求增援的書信到了。劉裕把信使叫到跟前,“啪”的一聲推開座艦北窗,指著河上黑壓壓的魏軍鐵甲騎兵,怒道:“我當初怎麽說的,不要單獨進軍,如今輕佻深入,岸上這般光景,我怎麽派得出軍隊!”

上火歸上火,劉裕不是那種面臨困難束手無策的人。真正的將領必須能夠根據形勢變化創新戰術,發明克敵制勝的武器,劉裕史無前例地擺出軍事史上著名的以步兵克騎兵的“卻月陣”。

近衛隊長虎將丁旿率七百人及戰車百乘,搶渡北岸,距黃河百余步處布下弧形陣。該陣以河岸為月弦,兩頭抱河,形似新月,故稱“卻月陣”。每輛戰車設置七名武士,布置好後,丁旿在陣中堅起一根白羽令旗。

魏軍見數百名晉軍上岸登上戰車,不解其意,沒敢貿然采取行動,呆呆地觀察。晉將朱超石見卻月陣中白旗揮動,迅速率兩千士兵攜帶一百張大弩,飛奔進入陣中,登上戰車。每輛戰車增加二十名士卒,車轅前張設盾牌,保護戰車。

晉軍立營已畢,看得莫名其妙的魏騎開始展開圍攻。朱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向魏軍,向其示弱。魏軍果然中計,認為晉軍人少兵弱,三面合圍,大舉而進。魏軍總指揮長孫嵩接到報告,親率三萬騎兵助戰,一起猛攻晉軍。

晉軍士兵改換大弩猛射,選神射手集束發射,箭如驟雨,射傷無數。魏軍仰仗人多甲固,不顧傷亡,三面發動沖鋒,愈戰人愈多,鐵甲騎兵眼見逼近卻月陣。

朱超石命士兵將攜帶的千余根長槊,截斷為三四尺長,用大錘錘擊進行發射,一根斷槊就能洞穿三四個人的胸膛。再堅固的鐵甲也經不起錘擊長矛的威力,魏軍死者堆積如山,余眾奔潰。

晉軍追擊,斬魏將阿薄幹,攻圍畔城,再敗魏軍,殺敵數以千計。拓跋嗣聞報,跺腳嘆息,恨不用崔浩之言,再也不敢向晉軍尋釁。

劉裕的責備激發了前鋒兵團的鬥志。王鎮惡利用家族關系親自到弘農籌措糧食,發動百姓捐獻。“關中良相唯王猛。”對於關中人來說,王猛就是神靈,他的孫子自然不同凡人,軍糧如數籌齊。

沈林子擊敗斷糧道的後秦軍,斬殺姚洽、唐小方,這支後秦軍幾乎全軍覆滅。主帥姚紹得知姚洽等人戰敗身死,又傷心又憤怒,發病嘔血,把兵權交給東平公姚瓚,不久,死去。

劉裕兵入洛陽,與前鋒兵團會師,大軍直指關中最後一道要塞潼關。

肆 輕舟入渭水

“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潼關南依秦嶺,北靠黃河,三山夾立,延綿數百裏,極盡險阻,號稱天險。晉軍受阻潼關,屢攻不下,劉裕正焦急,卻得到從襄陽出發的晉軍傳來的戰報,沈田子、傅弘之攻克武關,抵達青泥。

劉裕隨之調整主攻方向,分出兩支軍隊,讓沈林子率部翻越秦嶺,增援青泥方向的晉軍,變偏師為主力向長安挺進;采用檀道濟上次用過的辦法,派朱超石北渡黃河,攻打蒲阪,企圖從那裏渡河西進。

沈林子到達青泥之後,發現晉軍剛剛取得一場輝煌的勝利。原來,秦帝姚泓見潼關戰事僵持不下,調集關中後備軍準備親自增援前線,又怕深入到青泥的晉軍偷襲長安,便率領數萬步騎進攻青泥。

青泥晉軍是疑兵,僅有一千多人。一千人遇到比自己多出二三十倍的敵人,一般只會選擇逃跑。

這支部隊的主將沈田子聽說秦國皇帝親自來了,非但不害怕,反而鬥志更旺,集合隊伍下令出擊。副將傅弘之認為兵力太少,不同意會戰。沈田子道:“兵貴用奇,不在人數多少,而今眾寡相差懸殊,一旦敵人安營下寨,鞏固陣勢,我們想逃都逃不了。不如乘他們立足未穩,主動出擊,定能成功。”

晉軍主動沖擊,後秦軍一時陣腳大亂,仰仗人多勢眾發動反擊。亂馬軍中,沈田子單手執劍,振臂大呼:“諸君冒險遠來,就為今日之戰,死生一決,封侯之業就在這裏了!殺吧!奮勇向前!”晉軍踴躍鼓噪,浴血奮擊。我們無法想象一千人對殺數萬人的場景,可事實告訴我們,幸運青睞勇者。秦兵大敗,丟下一萬多具屍體,姚泓狼狽逃回灞上。

沈林子援兵一到,晉軍士氣更旺。沈田子和沈林子是親兄弟,兩支部隊合兵追擊,關中郡縣紛紛投降。姚泓退屯逍遙園,分派諸將守渭橋、石積、灞東,防衛長安最後一道防線。

南方打得順。攻打蒲阪的晉軍遇挫,朱超石逃回潼關大營。烏雲翻滾,驟雨滂沱,黃河水漲,浪高數尺。密集的雨點打在軍帳上,帳內泥濘不堪,劉裕與諸將的心情如同秋水般冰涼。

眾人清楚,戰爭決不能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