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虎步中原(第2/8頁)

對於燕國來說,第一種方案並不足取,並州已經丟失,太行山隘口眾多,而且已經和北魏所共有,一旦敵軍突破一處,守關大軍則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多處設防,顧此失彼,西燕因之而滅亡,再加上魏軍屬於草原遊牧民族,不善攻堅城,慕容麟的固守中山、堅壁清野實在是上策。燕國的持久戰能夠拖垮北魏大軍嗎?

魏軍行動非常迅速,攻拔晉陽的第二個月,魏將奚牧南下掠地汾川。於栗磾和公孫蘭率領兩萬步騎偷偷從晉陽向東重新開辟韓信當年修築使用過的棧道。拓跋珪親提大軍出井陘關直趨後燕國都中山城。魏軍攻取常山,戰局進展之順利出乎拓跋珪意料。由於燕軍龜縮防禦大城市,魏軍鐵騎如入無人之境,常山以東各地的駐守官吏或者逃跑或者開城投降,各郡縣紛紛歸附北魏。

後燕軍固守大城市的戰略計劃,使魏軍兵不血刃進入河北。只有中山、鄴城、信都三座城池還在後燕國手中。

冬季來臨,北魏大軍兵分三路,東平公拓跋儀帶領五萬騎兵進攻鄴城;冠軍將軍王建、左將軍李栗率兵五萬進攻信都;拓跋珪親自帶兵進攻中山。攻城需要器械及使用技巧,對於習慣於草原作戰的遊牧民族來說,無疑非常艱苦。後燕國都堅固無比,中山攻防戰進行得異常艱難。燕軍憑借高大的城墻,在高陽王慕容隆帶領下拼死守城,全力奮戰,從早晨苦戰到中午,殺傷魏兵幾千人。

拓跋珪仰望高城,無奈嘆息道:“中山城堅固,慕容寶不肯出城與我們決戰。急攻會損兵折將,長期圍困又要花費大量的糧草,不如先去奪取鄴城、信都,得手之後再來想辦法對付它。”拓跋珪避開燕國都城,重點進攻其他戰略要點,從中山退兵向南開進,軍於魯口。慕容麟果然是將才,一切都在按照他的思路進行。

魏軍的漏洞和困難顯露出來了,三路軍隊均受阻不前。鄴城守將慕容德夜襲北魏軍,拓跋儀受挫退兵,拓跋珪不得不派出遼西公賀盧率騎兵二萬增援。賀盧是賀訥的弟弟,拓跋珪的舅舅,論輩分自然也是拓跋儀的舅舅,因不服從拓跋儀節度,二將不和,鄴城形勢沒有絲毫改變。王建、李栗的軍隊圍攻信都,久攻不下。

魏國諸部落之間的矛盾因為戰局不順利開始激化。史書稱“魏別部大人沒根有膽勇,魏王惡之”。這句話說得很奇怪,自己的大將有本事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怎麽會討厭他呢?

首先要明白一點,什麽是別部?別部是指魏國部落聯盟中除鮮卑拓跋部之外的部落。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拓跋部與其他征服部落之間有很深的矛盾,他們也互相提防。什麽原因使跟隨拓跋珪南下的附屬部落產生不滿呢?這個問題不難猜測,草原民族打仗目的直接明了,沒有長遠目標,就是為了掠奪財富,包括黃金、牛羊、婦女、兒童,等等。

征戰草原,牧民們的積極性很高。進入中原,為了獲取民心,拓跋珪的政策有了變化,“軍之所行,不得傷民桑棗”。有了類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類的軍規。習慣草原散漫作風的部落首領們接受不了人死了不少,東西不能搶的軍紀,頻出怨言。拓跋珪對於不聽話、有本事的部落首領們動了殺機。

將帥之間的不信任導致叛變,沒根投降燕國,並要求偷襲魏營。慕容寶對沒根的投降大喜過望,破格晉封鎮東大將軍。可惜“處難則非濟世之雄”的慕容寶沒有曹操的本事,曹操得到許攸投誠之後,馬上采用他的計策火燒烏巢大敗袁紹。慕容寶大封沒根,卻不肯完全相信。沒根提出夜襲魏營時,慕容寶不派重兵前去,只調撥一百多名騎兵,導致沒根雖勝而不能擴大戰果。

沒根時機選擇正確,拓跋珪根本沒有料到固守堅城的燕軍會來偷襲自己。沒根率領一百騎兵裝扮成魏軍模樣,用魏軍口令,夜入魏營,一直殺到中軍大帳,差點把拓跋珪給宰了。拓跋珪狼狽逃走,沒根人馬太少,只能大殺一陣,領兵退走。原本可以大勝的戰役草率收場,戰勝拓跋珪的第一次機會丟失。

轉眼到了冬季,戰局毫無改變,燕國在中原的三大據點一個也沒打下來。王建和李栗攻打信都,六十余日不下,士卒多死。拓跋珪集中兵力,親自帶兵進攻信都。守將慕容鳳跳出城墻逃往中山,信都城向北魏投降。信都打下來,北魏軍在鄴城再一次遭受挫折。圍城的拓跋儀和賀盧兩軍各自為戰,互不聯系,被燕軍打得大敗。

貳 風雪滹沱河

中原戰局久拖不決,先前征服的並州和魏國根據地塞外大草原接連發生動亂。沒根的侄子醜提在並州做監軍,聽說叔父降燕,害怕受到牽連,索性帶著軍隊回草原舉行叛亂。賀蘭部、紇鄰部、紇奚部加入反叛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