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後到天後

鹹亨元年(公元670年)是一個不幸的年份。

無論對於大唐帝國還是對於武後個人而言,莫不如此。

首先是帝國在對外軍事上,遭到了來自西陲吐蕃王朝的嚴峻挑戰。

吐蕃王國是差不多與唐帝國同時崛起的一個國家。正當唐帝國在太宗李世民手中建立起具有國際聯盟性質的天可汗體系時,吐蕃王國也在一代雄主松贊幹布的治下臻於強盛。太宗時代,唐朝與吐蕃建立了睦鄰友好的外交關系,先有文成公主入藏的千古佳話,後有吐蕃出兵幫助唐使王玄策征服中天竺的事跡。但是隨著松贊幹布的去世,吐蕃國相祿東贊大權獨攬,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首先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唐帝國的屬國吐谷渾。

吐蕃與吐谷渾同位於青藏高原,兩國歷來存在邊境爭端,時常爆發軍事沖突。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由於吐蕃的蓄意入侵,兩國的軍事沖突迅速升級,吐谷渾屢屢遣使向唐朝告急,而吐蕃也裝腔作勢地遣使向唐求援。由於當時唐帝國東征百濟的戰爭還處於膠著狀態,而且唐朝對吐蕃的擴張野心也估計不足,所以高宗對兩國的爭端采取了不聞不問的態度。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錯誤的政策。

唐王朝的失策進一步刺激了吐蕃的野心。當年五月,吐蕃悍然出動大軍,一舉吞並了吐谷渾,並進而窺視西域,準備與唐朝爭奪西域的控制權。

幾年後,吐蕃國相祿東贊去世,但是吐蕃對外擴張的進程並未中止,而是越發猖獗。因為祿東贊雖死,可他的兒子論欽陵又繼承了相位。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這個論欽陵比他的父親更具有傳奇色彩,是吐蕃歷史上最富於雄才大略的一代名相。

就在鹹亨元年四月,吐蕃王國出兵攻陷了大唐在西域的十八個州,進而占據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焉耆、疏勒。戰報傳來,大唐朝野一片震驚。高宗不得不下詔撤銷了安西四鎮,隨後任命名將薛仁貴為主帥,以郭待封等人為副帥,率十余萬大軍西進青海湖地區,準備在討伐吐蕃的同時協助吐谷渾復國。

然而高宗絕不會料到,他這次指定的副帥人選,最終將被證明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當西征軍進抵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時,按照薛仁貴原來的戰略部署,是讓郭待封率兩萬人在大非嶺上築營固守,保護大軍的輜重和糧草,然後由他本人親率主力進擊烏海(今苦海)方向的吐蕃軍隊。如果郭待封按此計劃行動,或許就能避免後來那個可怕的失敗。

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當薛仁貴率部在河口大破吐蕃前鋒時,郭待封卻放棄了大非嶺,擅自帶領輜重部隊繼續前進,終於遭到吐蕃二十萬大軍的伏擊,輜重和軍糧喪失殆盡。薛仁貴聞訊,連忙退守大非川。然而就在此時,吐蕃國相論欽陵親自率領的四十萬大軍已經把唐軍團團包圍了。經過一場空前慘烈的廝殺之後,唐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郭待封等將領被迫與吐蕃議和,才得以保住性命。隨後,朝廷派出特使將他們押解回京。雖然高宗念在他們以往的功勛,赦免了他們的死罪,但均將他們革職除名,可惜薛仁貴的一世英名就這樣毀於一旦!

大非川之敗,一舉破除了唐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成為唐朝對外戰爭史上由盛而衰的一大轉捩點。究其失敗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副帥郭待封自恃為名將之後,根本不服平民出身的薛仁貴的統轄,致使兩人在戰略戰術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其次,唐軍士兵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湖地區產生了強烈的高原反應,致使軍隊的戰鬥力嚴重下降。

從後面這點來看,此時唐軍士兵的身體素質顯然遠遠不如貞觀時代。當年李靖、侯君集等人平定吐谷渾時,同樣也是在青藏高原上轉戰數千裏,大小數十戰,最後仍然取得了全面勝利。由此可見,唐朝的軍事實力之所以在高宗執政的中後期由盛而衰,其內在原因之一,就是兵員素質已經一代不如一代了。

正當唐帝國在西線遭遇吐蕃嚴峻挑戰的時候,東方的局勢也出現了逆轉。

由於高宗朝廷在帝國疆域急速擴張的同時,對各羈縻州府缺乏同步的強有效的治理,並且在各占領區駐紮的軍隊數量也很少,從而導致本已臣服的這些周邊地區迅速掀起了一股叛亂和復國的浪潮。

最先死灰復燃的是兩年前剛剛被李勣平定的高麗。

鹹亨元年(公元670年),高麗貴族劍牟岑擁立原高麗國王高藏的外孫安舜為首領,起兵反叛。唐朝隨即派遣高侃出兵鎮壓。不久高麗內部爆發內訌,安舜不滿於傀儡地位,刺殺了劍牟岑。由於嚴重的內部分裂導致了高麗反抗軍元氣大傷,於是在後來的幾年裏,高侃先後在安市城、白水山大敗高麗反抗軍。然而,就在唐軍即將平定叛亂的節骨眼上,歷來臣屬於唐帝國的新羅突然與唐朝反目,不僅收留了逃亡新羅的安舜,公然支持高麗的反叛勢力,而且陸續出兵占領了原屬百濟的一部分土地,其稱霸朝鮮半島的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