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的黃昏

唐太宗李世民君臨天下二十三年,以其雄才大略締造了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黃金時代——貞觀之治。在他的統治下,大唐帝國的形勢蒸蒸日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李世民所締造的歷史功績都足以彪炳千秋、震爍古今!

然而,貞觀之治並不是一塊無瑕的白璧。

在這二十三年裏,前期的李世民勵精圖治、虛懷納諫,其政風剛健質樸、高效清明,但是到了中後期,隨著天下大治的實現和帝王功業的鼎盛,李世民身上的人性弱點終於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大約從貞觀十年起,貞觀政治就已出現“漸不克終”的景象。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針對太宗李世民身上漸露端倪的拒諫和驕逸之風,魏徵上疏: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倉廩日積,土地日廣,然而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盡於誠信,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故也。昔貞觀之始,乃聞善驚嘆,暨八九年間,猶悅以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有所容,非復曩時之豁如。(《貞觀政要》卷五)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針對李世民營繕宮室的勞民之舉,馬周上疏:

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陛下雖加恩詔,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貞觀之初,天下饑歉,鬥米直匹絹,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憂念不忘故也。今比年豐穰,匹絹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復念之,多營不急之務故也。(《資治通鑒》卷一九五)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由於太宗李世民“崇飾宮宇、遊賞池台”,百姓的勞役日漸沉重,有一些朝臣進行了勸諫,李世民居然回答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魏徵聞言,大為不安,隨即呈上了一道著名的《十漸疏》。他說:“陛下志業,比貞觀之初,漸不克終者凡十條。”然後在奏疏中依次列舉了太宗在十個方面日漸暴露出來的缺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針對李世民上面那句“謬論”而發的。他說:“頃年以來,輕用民力。乃雲:‘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未有因百姓逸而敗、勞而安者也,此恐非興邦之至言。”(《資治通鑒》卷一九五)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世民奢縱和拒諫的習氣越發嚴重。有一次,時任左右仆射的房玄齡和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專門負責宮室營造的少府少監竇德素,就隨口問了一句:“北門(玄武門)近來在營造什麽?”李世民聽說後,竟然暴跳如雷,立刻命人把房玄齡和高士廉叫來訓話,怒氣沖沖地說:“你們只要管好你們南衙(唐朝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的事情就夠了,北門一點小工程,關你們什麽事?”

房玄齡和高士廉當即嚇得面無人色,不住地叩頭謝罪。魏徵在旁邊一看,忍不住發話了:“臣不知陛下為何責備房玄齡他們,也不知道房玄齡等人何以謝罪。臣只知道,房玄齡他們是陛下的股肱耳目,於朝野上下的事情豈有不應該知道的?如果北門的工程應該興建,他們當輔佐陛下完成;如果不應該建,就請陛下馬上停工。他們向主管部門詢問,理所當然,不知陛下何罪而責,更不知他們何罪而謝!”

面對魏徵的鐵齒銅牙,李世民頓時沒了脾氣,只好面露愧色,一言不發。

從這件小事情,就足以見出貞觀後期的李世民實在是大不如前,而貞觀的政風也已是今非昔比了。

到了東征高麗之後的貞觀二十二年,由於“軍旅亟動,宮室互興,百姓頗有勞弊”,嬪妃徐惠也忍不住上疏規諫:

竊見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於甲胄,舟車倦於轉輸。且召募役戍,去留懷死生之痛,因風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年無數十之獲;一船致損,則傾覆數百之糧。是猶運有盡之農功,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眾,喪已成之我軍。雖除兇伐暴,有國常規,然黷武玩兵,先哲所戒……是知地廣非常安之術,人勞乃易亂之源。

妾又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竊見土木之功,不可遂兼。北闕初建,南營翠微(宮殿名,位於終南山);曾未逾時,玉華(宮殿名,位於宜君縣)創制。非惟構架之勞,頗有功力之費……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願陛下使之以時,則力不竭矣;用而息之,則心斯悅矣。(《貞觀政要》卷九)

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喜愛的嬪妃,從小聰穎好學,遍涉經史,素有“賢妃”之稱,亦大有長孫皇後當年的風範。她的這道奏疏不但文辭優美,而且切中時弊。李世民看過後“甚善其言”,並且“優賜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