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的一步臭棋(第3/3頁)

這是許多大臣的強烈直覺。

當天的朝會戛然而止。除了半截語焉不詳的話和一個哀傷淒惻的背影,李世民沒有給大臣們留下任何明確的指示。

大臣們百思不解——皇帝那半截話到底是什麽意思呢?他說他不能,可到底不能什麽?是不能因為冊立魏王而廢黜晉王,還是不能因為顧及晉王的安全而放棄魏王這個心目中的儲君?

沒有人知道。

這些日子,魏王李泰覺得自己活像一只熱鍋上的螞蟻。

朝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元老極力攛掇皇帝改立晉王,而父皇在當面承諾立自己為太子後,卻又優柔寡斷、舉棋不定,如此局面,怎能不令李泰心急如焚?

雖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可眼看已經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李泰又如何能夠氣定神閑、安之若素?!

急不可耐的李泰終於亂了方寸,走出了一步臭棋。

準確地說,他是忍不住對晉王李治說了一句威脅恐嚇的話。

而恰恰就是這句話,促成李世民在左右為難的時候最終下定了決心——放棄魏王,改立晉王!

李泰對李治說的那句話是:“你歷來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心自己的腦袋?”

十六歲的李治當即嚇得面無人色,此後天天哭喪著臉,惶惶不可終日。李世民大為奇怪,屢屢追問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把李泰的話原封不動地轉述給皇帝聽。

那一刻,李世民的心裏忽然掠過一陣強烈的痙攣。

他痛苦地意識到——禇遂良的警告絕非危言聳聽!這個李泰一旦登上大位,絕不會放過李治!

而差不多在此前後,李世民去看望了一趟廢太子,言語之間不免又大加斥責。李承乾憤憤然地說:“兒臣既為太子,還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兒臣才不得不與朝臣謀求自安之術,沒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攛掇我犯上作亂。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為太子,就是跳進他的圈套了。”

李承乾此語雖有泄憤之嫌,但是卻不無道理。它最起碼揭露了一點——李泰確實一直都有奪嫡的野心。如果真的立他為太子,那就是對藩王奪嫡的縱容,也等於開啟了禍亂之源。

單憑這一點,李世民就斷然不能讓李泰得逞。

沒的選了。

看來大唐帝國的新任儲君非李治莫屬了。

一旦冊立晉王李治,也就意味著必須把魏王李泰逐出權力中心,徹底終結他的政治前途。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李治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

掌心是肉,掌背也是肉。李世民感覺自己在下這個決心的時候,一顆心仿佛裂成了好幾瓣,而且瓣瓣滴血。

君臨天下十七年來,李世民還是第一次感覺到做一個皇帝是如此的艱難。

當年高祖李淵在儲君問題上所經歷的千般苦痛和萬般無奈,而今李世民終於淋漓盡致、徹頭徹尾地品嘗了一遍。

隨後的一次朝會上,當滿朝文武散班之後,李世民唯獨留下房玄齡、長孫無忌、禇遂良、李世勣四人,神情淒然地對他們說:“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資治通鑒》卷一九七)話音剛落,李世民就一頭撲倒在禦榻上。長孫無忌等人慌忙上前攙扶。突然,李世民拔出佩刀,作勢要刺向自己。禇遂良眼疾手快,一把奪下皇帝的佩刀,轉身遞給呆立在一旁的晉王李治。

長孫無忌還沒等皇帝心情平復,就迫不及待地問他要立誰為太子。

李世民有氣無力地說:“我打算立晉王。”

長孫無忌馬上搶著說:“臣等恭奉聖詔,如有異議者,臣請皇上格殺勿論!”

李世民把臉轉向李治,說:“你舅舅已經許你為太子,還不趕快拜謝!”(《資治通鑒》卷一九七:“汝舅許汝矣,宜拜謝。”)

一臉懵懂的李治趕緊向長孫無忌跪地叩首。

最後李世民又表示了另一層擔憂。他說,不知道滿朝文武對這個新任儲君的人選有何看法。長孫無忌胸有成竹地說:“晉王仁孝,天下久已歸心。陛下不妨召見百官,征求眾人意見,若有人反對,就是臣等辜負陛下,罪該萬死!”

長孫無忌既然敢拍著胸脯打這種包票,李世民還有什麽可說的?

大唐新太子的人選就此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