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台海危機”是如何化解的

趁著浙東勝利的大好形勢,粟裕總參謀長召集會議,研究華東沿海島嶼作戰問題。5日,總參謀部向中央軍委上報《關於攻打金門、馬祖的設想》的報告。彭德懷同意先打馬祖,請示中央。3月14日毛澤東批示:“馬祖及其他任何島嶼敵人撤走時,我均應讓其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擊或阻礙。”

美蔣雖然成功組織了大陳撤退行動,但畢竟是一個失敗的象征。美國政府也擔心解放軍會乘勝攻擊金門、馬祖乃至台灣。杜勒斯訪問東南亞,在同緬甸等國首腦會談時,一再表明美國決心保衛台灣和澎湖,希望能將這一信息傳達給毛澤東和周恩來。3月10日他向艾森豪威爾總統匯報時指出:“台灣海峽的形勢,比我訪問前所設想的嚴重得多。中國共產黨人決意占領台灣,放棄金門、馬祖不能中止這種決心。如果我們要保衛金門、馬祖,我們將要使用原子武器。”但是杜勒斯無法回答一個嚴酷的問題:如果受到攻擊,蔣的軍隊能有多大忠誠?

艾森豪威爾也感到緊張。白宮智囊預計3月15日至25日是最危險的日子,如果解放軍突然對金門、馬祖發動兩棲進攻,有可能取得勝利。艾森豪威爾決定采取強硬立場,3月16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問:“在亞洲的一次全面戰爭中,美國會不會使用戰術原子武器?”他回答說:“在對付一個嚴格的軍事目標上,是。”

美國公開的核威脅,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3月21日到31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國際緊張局勢。毛澤東在兩次講話中強調:“我們必須準備應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今後帝國主義如果發動戰爭,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進行突然襲擊。”華東軍區和空軍加強了空情監視,在有關空軍基地增加了進入一等戰備的飛機數量,研究了以保衛上海為主的防空作戰的戰術與指揮問題。一時間,華東沿海地區再次進入戰備狀態,台海危機一觸即發。

由於美國的介入,使台海局勢復雜化。中共中央決定改變策略,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以緩和緊張局勢。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到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參加第一次亞非會議。23日,他向各國記者發表了簡短的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

這是中國政府發給美國的一個信號。新中國正處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時期,需要和平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美國雖然對中國進行封鎖和禁運,但經過朝鮮戰爭的較量,也不敢貿然對中國大陸發動戰爭。美國政府把握住了這個機會。5月,杜勒斯在維也納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會晤,他建議蘇聯對中國共產黨人施加影響,而美國對國民黨人施加影響,大家同意不使用武力解決問題。8月1日,中美在波蘭首都華沙開始大使級會談,美國政府終於坐下來,與新中國商談兩國關系中的具體問題了,被美國稱為“第一次台海危機”的局面緩和了下來。艾森豪威爾在這幾個月中,領略了毛澤東“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他感慨地說:“路途坎坷,要有忍耐的勇氣啊!”

在三方博弈中,唯一的輸家是蔣介石。大陳島的撤退不僅使國民黨失去了反攻大陸的一個重要基地,也使他徹底喪失了東南沿海的戰略主動權。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還敦促他放棄金門、馬祖。一次次地在關鍵時刻被美國出賣,使蔣介石悲憤交集、刻骨銘心。回想1949年撤離大陸之時,依然幻想依托海空優勢,先封鎖大陸,然後進行反攻。然而到了1955年,他不僅被擁有現代化裝備的解放軍打得連連敗退,連台灣本島的安全也要仰仗美國軍事力量的庇護。這個實力轉換的過程,只有短短5年時間。

蔣經國離開大陳之前,還信誓旦旦:“我們還要打回來!”但士氣低落的國民黨官兵,誰還相信蔣家父子的空話呢?他們只有對著海峽遙望,期盼有朝一日兩岸統一,回到家鄉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