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第一次台海危機內幕

毛澤東批示:不要先向美軍開炮,盡量避免沖突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美國充分領教了新中國的力量。為了封鎖新中國,美國組織英、法、澳、菲等八國簽訂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又稱“馬尼拉條約”,對中國形成半月形包圍圈。蔣介石為了獲得美國軍事力量的支持,實現反攻大陸的夢想,指示外交官員頻繁遊說美國朝野,促使美國與台灣地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但美國對此並不熱心。蔣介石只是美國制約新中國的一個工具,在美國人眼中蔣是個腐敗的獨裁者。蔣的反攻大陸的計劃,美國人認為完全不可能。所以美國政府的談判立場很明確,只幫助國民黨防禦台灣和澎湖列島,而金門、大陳等沿海島嶼則不在此範圍內。美蔣雙方在此後的談判過程中討價還價,反復扯皮。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陸續回國。戰爭期間,中蘇軍事同盟進一步加強。蘇聯向中國軍隊提供了現代化武器裝備,並在中國開辦軍事院校,派出大批軍事顧問,幫助中國建立現代化兵種。具有實戰經驗的空軍和炮兵部隊回到東南沿海,大大加強了前線部隊的實力。解放金門和台灣的問題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1953年底,軍委作戰部部長張震主持制訂了“先打大陳、後取金門”的計劃,得到了彭德懷等軍委首長的批準。

蔣介石也在積極活動,希望美國幫助台灣占據東南沿海島嶼。1954年5月,他對來訪的前美軍中將範佛裏特表示:“我控制下之大陸沿岸島嶼,計有三十余個。最主要者為大陳、馬祖及金門三個地區。我望美至少將此三地區各島之防衛,包括於第七艦隊責任範圍之內。”美國沒有答應這個請求,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決議:“總統授權第七艦隊部分艦只在對台灣海域進行例行巡邏時,可以對中國沿海的大陳島進行友好訪問,目的是為了向中國共產黨顯示力量,阻止他們對這些島嶼發動攻擊。”

6月1日,舟山以南海面發現美艦活動,粟裕總參謀長向毛澤東報告:“此顯系美帝向我軍進行挑釁,對當面之敵應嚴密注意監視,隨時報告。如敵不向我炮擊或轟炸,我軍不得向其射擊,以免引起沖突。如大陳島的蔣軍乘機向我守島部隊進攻,則應予以堅決回擊。”次日毛澤東批示:“處理正確,不要先向美軍開炮,只取守勢,盡量避免沖突。”

如果美國幫助國民黨軍守衛沿海島嶼,將會對新中國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7月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現在美國同我們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台灣問題,這個問題是個長時間的問題。”“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我們沒有及時(約遲了半年時間)地向全國人民提出這個任務,沒有及時地根據這個任務在軍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傳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進行有效的工作,這是不妥當的。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提出這個任務,還不進行工作,那我們將犯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中央決議強調:“現在我們面前仍然存在一個戰爭,即對台灣蔣介石匪幫之間的戰爭。現在我們面前仍然存在一個任務,即解放台灣的任務。”

國防部長彭德懷立即召開軍委會議,傳達中共中央關於解放台灣的指示。他強調要在解放台灣的軍事鬥爭中逐步提高我軍的戰鬥力,鬥爭中把握對美軍的政策界限,堅持自衛原則,決不示弱。8月13日,軍委確定軍事鬥爭方針為“先打弱小之敵占沿海島嶼,打則必勝,逐島攻擊。從本年度起,到1957年逐步解放閩浙沿海島嶼”。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