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執政之初遇到的最嚴重問題

由於對台鬥爭牽涉到美國,中共中央需要取得蘇聯方面的支持和幫助。7月28日周恩來總理訪問蘇聯,與赫魯曉夫會談,通報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形勢和準備采取的措施。蘇方對中國的決策表示支持。

根據軍委的部署,解放軍準備從大陳和金門兩個方向同時攻打國民黨軍。9月3日,福建軍區指揮廈門、蓮河的四個122榴彈炮營、三個152榴彈炮營以及76野炮、150榴彈炮營和海軍炮兵炮擊金門。第一次炮擊從14時10分開始,到16時停止,目標是國民黨軍艦。共擊沉、擊傷國民黨艦艇7艘,摧毀炮陣地9個。第二次炮擊在9月22日17時15分開始,18時35分結束,目標是大、小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指揮部、軍事設施和炮兵陣地。這兩次炮擊金門,只是規模有限的地面炮火急襲。因為還沒有掌握制空權,炮兵完成射擊後即迅速疏散隱蔽,實際上是火力偵察,觀察國民黨和美國方面如何反應。

炮擊之後,中央又調整了鬥爭方針,把重點放在了大陳。統帥部的思路是:在台灣海峽防禦體系中,選擇敵防禦較弱、易於速戰速決的大陳列島一舉攻占之。而對有重兵把守、敵將拼死爭奪的金門,則采取打而不取的牽制性行動。對我方來說,大陳收復後,即可解除南起溫州,北到寧波、杭州、上海一線的敵情威脅。而金門近在咫尺,完全在我方的控制之下,留下這個棋子,有利於在今後的台海鬥爭中掌握主動,可以說是有理、有利、有節。

9月3日炮擊金門,使國民黨軍感到震驚。兩名美軍顧問被打死,也震動了美國政府。美國國務院、參謀長聯席會議連續開會,分析了中共的意圖和可能引起的後果。他們判斷:中共可能會加強空中、海上和炮擊活動。如果這些行動沒有遭到美國明顯的抵制,中共可能就會擴大進攻的規模,甚至奪取國民黨占領的主要沿海島嶼。如果美國向這些島嶼提供軍事保障,必然被新中國和國際社會認為是幹涉中國內政和挑起戰爭的行動。美國剛結束朝鮮戰爭,不想再同新中國作戰,美國政府左右為難。艾森豪威爾總統表示,這是他執政最初18個月中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而蔣介石則借此機會,加緊要求美國與他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9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台,蔣介石再次要求美國與他簽約。基於冷戰思維和反共立場,杜勒斯同意了。回國後他向總統建議:應該與蔣締結一個包括台灣和澎湖列島的共同安全條約,但不包括沿海島嶼。這樣,美國和台灣開始進行締約談判。經過三個月激烈的討價還價,雙方就條約文本達成協議。國民黨方面迫切希望美國協防金門、大陳,美國避免作此承諾,只同意將台灣、澎湖列島列入條約範圍。但為了照顧台灣的面子,又加上了“經共同協議所決定的領土”。這是一句靈活的外交辭令,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蔣的願望,也給美國留了很大的余地。1954年12月2日,美國與台灣當局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的敵對行動,引起了中國的極大憤慨。12月8日,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鄭重聲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容許他國幹涉。任何戰爭威脅都不能動搖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決心。如果美國政府不從台灣、澎湖和台灣海峽撤走它的一切武裝力量,仍然堅持幹涉中國內政,美國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