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蘇聯合上海防空保衛戰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撤往東南沿海島嶼。由於國民黨軍隊保留了完整的空軍和基本完整的海軍,不斷對大陸進行封鎖、襲擾和轟炸,使得共產黨新政權在東南地區的重建工作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特別是1950年2月國民黨空軍對上海電力設施的大轟炸,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但是,共產黨政權在很短時間內進行了反擊,遏止了國民黨軍隊的空襲,並迫使國民黨軍隊從舟山撤軍,扭轉了東南沿海的戰略形勢。這個戲劇性的變化,是由於中蘇同盟的建立,蘇聯履行條約中關於軍事支援的條款,出動空軍部隊秘密援助。蘇聯空軍擁有先進戰鬥機和豐富的作戰經驗,國民黨空軍無法與之抗衡。

關於這個問題,由於當年處於“冷戰”的環境下,蘇聯空軍來華屬於高度機密,無論是官方報道還是正式出版的著作,對此絕口不提。中國結束“文化大革命”後,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档案的公布,軍事歷史著作和當事人回憶錄的出版,以及上海地方志編修出版,關於這個問題的零星資料,開始浮出水面。但是應該指出,這些資料,都不能使我們完整地了解這個歷史過程,特別是其中一些關鍵的細節。例如,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全軍各單位分頭編輯的80卷本《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中,關於此事的電報和回憶錄分別散見在《空軍》《防空軍》等卷中。《上海軍事志》和《上海防空志》則從各自涉及的角度,對這段歷史做了概要的介紹。但是由於保密的原因,至今沒有發表一張蘇軍在上海期間活動的照片。中央研究機構出版的毛澤東等領導人的電報、傳記、年譜,記載了部分中共中央與蘇聯方面協商的內容。上海档案館開放了當年的部分歷史記錄,蘇聯軍人也寫出了回憶錄。這些資料匯集到一起,我們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對這段歷史進行學術的研究,取代以前有關著作中簡短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