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封鎖長江口

1949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28軍在金門登陸戰遭受失敗。蔣介石激動地說:“這是我們革命轉敗為勝的開始。”[1]

幾天後,三野攻擊舟山的部隊又在登步島戰鬥中再次失利,蔣經國在日記中興奮地寫道:“登步島登陸之共軍已於上午9時全部肅清。此為我軍繼金門大捷後又一勝利,不僅有利定海防務,且對全軍士氣將更為振作矣。”[2]

金門、登步島戰鬥雖然只是師級規模的作戰,但對一再敗退的國民黨軍卻猶如注射了強心針,穩定了軍心,振作了士氣。登步島戰鬥後解放軍方面暫時停止了進攻,國民黨軍則轉守為攻,依靠海軍和空軍優勢向大陸發動了反撲。11月19日,國民黨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制訂了以反攻大陸為目標的《台灣保衛實施方案》。主要內容是:

“基本精神與目標:鞏固台灣為復興基地,預期半年整訓,一年反攻,三年成功。

作戰原則:①戰略上采取持久消耗,廣領沿海地區,如遭遇強有力匪軍之進攻,不得已時,則確保各衛星島嶼,為爾後反攻之前進據點。②戰術上以攻為守,積極開展敵後遊擊,並對匪沿海實施登陸奇襲,以爭取主動。”

指導要領方面,“應確保舟山、馬祖、金門各島,使之成為堅強之衛星島嶼,以消耗並牽制匪軍,不使台灣陷於孤立”,“充分運用諜報組織,嚴密注視匪軍動態,並利用陸海空軍之協同,先期摧毀匪之運輸工具,以破壞匪軍渡海攻擊之準備”,“部隊之訓練,除一般戰鬥技能外,應熟練陸海空軍協同海岸攻防作戰,及陸軍登陸作戰”。為此,陸軍應充實十二至十五個軍之戰力,海軍應維持三個艦隊之充分活動力,空軍應維持八個大隊之充分活動力。[3]

依據這個“反攻大陸”的計劃,國民黨軍以舟山為基地,對大陸實施海上封鎖和空襲。采取的措施是:①在渤海、長江口、華東及華南沿海布放水雷,以其封鎖中共經由海上對外的聯絡;②查緝前往大陸的各國商輪,先後沒收了三艘運送噴射機燃油的蘇聯及波蘭籍商用油輪;③運輸補給各外島:大陳、南麂山、馬祖、金門、澎湖及東南沙群島,並巡邏台灣海峽。[4]

從1949年6月23日起,國民黨當局宣布對長江口及其以北直至山東半島的沿海實行封鎖。執行封鎖長江口任務的是國民黨海軍第1艦隊。艦隊司令劉廣凱指揮“太和”“太康”“太昭”“太平”四艘驅逐艦及“永豐”“永泰”等炮艦,從舟山出動百余次,攔截過往的美、英籍貨輪41艘,捕獲汽船25艘、機帆船200余艘。11月27日,英國四艘驅逐艦掩護多艘英國商船進至長江口,遭到國民黨海軍四艘驅逐艦的攔截。英軍指揮官與劉廣凱談判,表示他們所載物品全是商品和工業用品,並非軍用品,可以上船檢查。他們是按合同到上海經商,對國民黨海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表示抗議。雙方在海上僵持了三天,這期間有一艘美籍商船“富蘭克林”號強行闖關,國民黨海軍開炮射擊。該輪中彈多處,仍勉力駛進上海港。英國船隊見國民黨海軍如此野蠻,被迫駛向外海。為了徹底遏制外輪進入上海港,國民黨海軍奉蔣介石電令,於12月24日在長江口布雷。水雷深度為低潮水面下1米,雷區設計為兩排,錯綜敷設,25日完成。[5]

舊中國形成的經濟運行模式,使當時上海重要的工業生產原料大部分依賴進口,如棉紡業所需原棉的60%,毛紡業所需毛條的全部,面粉業所需小麥的全部,造紙業所需紙漿的全部,卷煙業所需煙紙、煙絲的半數以上,上海人賴以為生的糧食的半數以上,動力生產所用的80%的油料和20%的煤,等等。依賴進口的還有其他生產和消費用品,而上海的產品也需要國外的市場。國民黨海軍封鎖長江口,使上海經濟陷入困境。[6]上海解放時,全市的存煤只有5000噸,糧食儲備只有4000萬斤,只夠上海市民半個月用的。國民黨搬走了工廠設備,拖走了輪船,並破壞了大批帶不走的船只和機器。上海市軍管會為了維持上海人民生活和恢復經濟運轉,組織工人開展反封鎖鬥爭。

上海電力公司楊樹浦發電廠原來使用燃油鍋爐,每月消耗燃油3萬噸,全部依靠進口。進口來源斷絕後,燃油儲備很快陷入恐慌。在北方煤炭源源不斷運到上海後,上海的幾家發電廠都改造鍋爐,從燒油改為燒煤,使發電廠對進口燃油的依賴大大降低。公共汽車原來都是燒進口汽油的,由於汽油緊缺,公司號召職工想辦法,使用代用品,將汽油、柴油和火油按比例混合使用,減少汽油的消耗。職工還制造出燒木炭的鍋爐,拖在汽車後面。木炭能效不好,又改為燒煤。這樣改裝的四十多輛公共汽車開在路上,頗為別致,也反映了解放初期國民黨封鎖給上海造成的困難。軍管會號召廣大職工,積極恢復生產,減少依賴進口,能用代用品就用代用品,能用國貨就不用洋貨。經過半年的努力,上海的企業基本上恢復了生產,市民的生活供應也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