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火坑也得跳進去

賊馬既退,道君太上皇還宮。這一時期的大宋朝廷,洋溢著難得的祥和氣氛。然而,“賊”是怎麽退的?人家還會不會再來?就沒有人費腦筋去想了。

大臣們在忙些什麽呢?意識形態建設。大夥都在建議立東宮、開講筵、斥王安石、置《春秋》博士,等等。

台諫方面所議論的也不過是批判蔡京、王黼之黨,人事清理無休無止,盡顯出中國古代一貫的政治特色。至於防邊禦寇之策,反而置之不問。

李綱私底下非常擔憂,但現在誰還想聽“烏鴉嘴”嚷嚷著居安思危呢?國情如此,一個人、兩個人是沒有法子扭轉的。李綱現在能說了算的,就是他這個“國防部長”本職內的工作。他與同僚許翰擬出了一份調發防秋之兵的報告。

宋朝自開國以來雖然崇文抑武,但是民間尚武風氣相當盛行,這與我們後人的想象大不一樣。當時各州縣都有自發的民兵社團,比如“弓箭社”、“刀弩手”之類。此外還有保甲武裝,即基層有組織的民兵。李綱準備把這批力量利用起來,防備秋涼馬肥時金軍可能的騷擾。這些民間武裝力量在河北、河東和陜西一帶,共有二十萬人。李綱擬把他們派到要害之地,作為輔助防禦力量,這樣對金人也能起到威懾的作用。

這個建議實際上完全可行。但是交給宰執一討論,有人說“不須如此”,於是就擱置在那兒了。

李綱又請示,請準許監察禦史以上的朝官和在外的監司、郡守、帥臣,各自推薦在用武方面有智略的官員,由樞密院登記姓名,量材錄用。這一條,欽宗批準執行了。

李綱還上奏道:目前在京步軍有十余萬,都隸屬於“三衙”(中央軍事機構),近年不復操練,士卒驕惰。一旦有事用之,才臨時派將佐統領,兵將互不相識,難以打勝仗。李綱提議,應由樞密院選派官員,對在京軍人進行訓練,編練成固定的隊伍,以備戰時使用。這一條,起初欽宗批準了,但是殿帥王宗濋等人不高興。他們認為,兵是歸他們管的,現在要交給國防部來管,不是亂了套麽,實在有違祖宗制度。國舅說話自有份量,欽宗於是下詔,此舉不再實行。李綱接旨後,竊嘆:“事之難成也!”

這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官場特色:一人有熱情,眾人潑涼水,至於國家是否受益,沒人管了。

不久,少宰吳敏又建議,應設置一個“詳議司”,專門檢查祖宗法制及近年弊政,凡是應當改革者就逐步實行改革。欽宗一開始也是答應,有詔讓李綱、徐處仁、吳敏為提舉官,負責這件事。工作剛剛開展沒兩天,耿南仲便提出異議,一直把這事給攪黃了為止。

吳敏氣得上表請求辭官,皇帝又不答應。李綱看不過去,上奏道:“陛下即位於國家艱難之時,應該刷新朝政以慰天下之望。而朝廷懈怠,一日復一日,未聞有所變革,近欲置詳議司討論改革,忽而又罷之。如今邊防諸事也很粗疏,物資供應都不能保障。臣以為,對當前爵祿過濫、花費國家財產太多者,應稍加裁抑之,以足國用。此事乃為政事之先。”

欽宗被李綱說動,讓李綱把改革建議一條一條寫來看。李綱於是奏上三十余事,其內容,最主要的有兩項:裁減節度使和改革三省吏治。節度使這一職務本來是大宋初期優待開國勛臣的,俸祿特厚。因當時人數較少,這項支出也不多。但如今因為血緣、親戚關系得到這個官職的一年比一年多,國家不堪負擔。李綱建議:今後除有邊功者外,都應該換授普通官職,以抑其濫。

另一項改革建議是關於三省堂吏的轉正問題。開國之初,吏轉官只到正郎職務為止,後來漸漸可以轉至中奉大夫了。李綱建議,今宜復祖宗之制。

對李綱的這些建議,欽宗都非常同意,下詔交給三省去辦理。殊不知,李綱的這個“改革建言三十條”可不是一般的建議,拿今天的話說,是觸及了改革的深層問題,觸犯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來自反對派的反擊相當的冠冕堂皇。沒過幾天,在京城的通衢大道上,忽然有人貼出公告,白紙黑字寫著:“知樞密院事李綱奏請裁減以下各項官職……”同時又在東華門貼出公告,說:守禦使司給諸軍的“卸甲錢”(慰勞費)多寡不均,皇上特批再補充下發一筆。

李綱聞之,驚駭莫名。這第一個公告泄露了朝政機密,等於讓他成了眾矢之的。第二個公告就更是扯蛋,因為守禦使司還沒開始發放卸甲錢呢!李綱連忙去打聽內幕消息,原來是宰執中有人密告皇上說,李綱太得京城軍民之心了,怕有所不測,因此用這個方法離間之。李綱大為憂懼,心想這一來,自己怕是連怎麽死的都不知道了!他正想乞求罷官時,剛好守禦使司申請補進“武副尉”(武官職名)二人,上報了一個申請報告,皇上批出的批語裏竟有“作福作威,大臣專權,斷不可長”之語。